要读懂公众口中的“死不起”
“所谓‘死不起’‘葬不起’,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是个谬论。就好像你去一个地方可以走着去,也可以开法拉利去,你不能因为开不起法拉利,就说去不起。这是很荒谬的。”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针对民政部101研究所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中“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的问题作出上述回应。绿皮书中提到,目前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3月26日《新京报》)
对“殡葬平均花八万”,李红兵表示,居民去世以后,可以选择多种殡葬方式。经营性墓地通过价格手段调节供需关系,政府不便过多干预。同时,平均消费的价格是否将一些非法墓地的过高收费计算其中,最终数字是如何得出的,还不得而知。言下之意,“死不起”并不意味着逝者无处安息,而是源于一些“厚葬”习俗,让豪华墓地拉高了平均线,让人哀叹”死不起”。
诚然,国人素来讲究“入土为安”,“厚葬以名孝”也深入人心,当下不少人更把办丧事的隆重程度当成身份地位的体现,在面子攀比与精神寄托等多重影响下,加上一些经营性墓地的天然趋利性,才会屡屡出现天价殡葬费。某种意义上说,如此“死不起”,的确是个伪命题。
然而,要改变“死不起”的普遍印象,相关部门除了推广生态殡葬,引导民众移风易俗,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之余,更重要的还是要读懂当前民众口中的“死不起”。比如近日有西安市民想把母亲墓碑上的字体描成金色,结果咨询后得知,该公墓已不提供描金粉字的服务,只提供贴金箔的服务,以其母亲墓碑的规格,收费在1440元。(3月22日《华商报》)
坦白说,面对市区居民殡葬消费平均花8万的数字,网民感叹的“死不起”,是长期以来对殡葬业垄断经营的不满,是对殡葬服务中缺乏监管,一些经营者时常巧立名目、漫天要价的诟病……不斩断垄断的殡葬利益链,对殡葬的公益定位和市场行为不理清,面对“没有金粉只有金箔”式的自行定价,还是只能徒叹“死不起”。(肖杨)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