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先学先行先试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去年7月以来,襄阳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的重大决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实施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为突破口,以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为目标,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极大方便了市场主体和群众,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坚持试点引路,探索符合襄阳实际的创新举措
把襄阳高新区作为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改革试验田,在行政审批、工商服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八个方面创新突破,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经验。
一是探索了“三张清单”管理模式。编制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监管清单“三张清单”,其中内资工业企业负面清单制定特别管理措施仅有32项,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创新创业,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清单明确行政审批事项65项、服务事项56项,使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监管清单涉及12个领域107个大项,促进政府部门“法定职责必须为”。
二是组建了“三个局”综合管理机构。通过“政府授权、部门委托”的方式,将市直部门相关行政审批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和执法职能下放到高新区管委会,由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和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其中,高新区行政审批局用1枚行政审批专用章代替了市直26枚公章,集中办理市直部门下放的121项涉企审批事项,彻底改变了过去传递式、收发式、前店后厂式的审批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办事不出园区,还将工商注册及简易审批时间压缩到一天之内、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获得了市场主体、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三是建立了“三个一”管理机制。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管理机制,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解决了“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惘”的问题,实现了“宽进”与“严管”的统一,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高新区实施先行先试改革以来,注册登记企业1100多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注册7家。
二、坚持整市推进,构建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
今年3月份以来,襄阳市在认真总结高新区试点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的新期待,抢抓改革有利时机,决定在全市范围推广高新区“三个一”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强化改革顶层设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先后3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4名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副组长的推广高新区“三个一”改革经验领导小组,从市直相关单位抽调25名同志组成工作专班集中办公,专班设立综合配套改革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组、县(市、区)改革指导组等6个专题小组,科学谋划改革方案、搞好工作协调,研究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总体工作方案、一个具体实施方案、3个专项改革方案的方案体系,并于5月12日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正式在全市范围铺开推广高新区“三个一”改革。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市、县两级机构组建工作都要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年底前按照新的工作机制正式运行,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按照方案设计全速推进。
二是强化市县镇三级联动。全面推行“三张清单”管理模式,制定完善市县两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用刚性制度管权限权。目前,市县两级权力清单、全市市场监管清单已经向社会公布,责任清单正在与省级责任清单对接,年内适时发布;新发布的权力清单确定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为88项,缩减39.3%;市场监管清单将181项监管事项逐一明确到对应的监管部门。全面建立“三个机构”管理体制,组建襄阳市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委员会和综合执法委员会,各县(市、区)借鉴高新区模式组建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和综合执法局;全面下放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逐步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加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增强承接下放权力的能力,探索组建乡镇(街道)审批服务中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是强化“放、管、服”协同推进。在放权上求实效,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再砍掉一批行政审批和核准项目、一批审批中介事项、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关卡、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和各种行政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年内实现“三证合一、单一号码”。在监管上求创新,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服务上求提升,以市场主体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在政策、融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服务,全面推广“三零服务”,实行工业项目审批“零障碍”,“负面清单”外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投资领域、投资项目;实行工业项目注册“零收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凡涉及政府服务的内容一概免收费用;实行工业项目服务“零距离”,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保制、项目秘书服务制,当好投资主体的“保姆”,全过程提供服务,为投资主体创造“只管生产经营、开拓市场、创新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坚持完善落实体系,以制度创新支撑改革深入推进
经过去年以来的先行先试改革实践,襄阳市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契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将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继续加以完善,努力使襄阳在全省先行先试改革中创造更多示范。
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改革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改革办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施路线图管理,将各项改革任务项目化,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和时间节点,建立“一项改革、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机制,高强度推进改革工作;强化跟踪督办,重点解决部门改革不同步、相关政策不一致、放管结合不到位等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照时间节点落实到位。
二是健全对接协调机制。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改革部署,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先行先试,做到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对接上海自贸区创新举措,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等先进地区的改革经验,努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向先进地区看齐;对接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改革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法律法规限制等难点问题,加大向省直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力度,积极争取支持。
三是健全改革统筹机制。注重各项改革间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统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其与先行先试改革相辅相成,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高效机制,进一步放大改革效应。5月12日,正式发布了《襄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对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重点建设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信用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中的作用,弥补行政监管可能出现的缺失。
四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开门搞改革,建立组织考核和市场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把能否方便企业、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使改革充分对接人民群众所需、市场主体所盼,不断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