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大王改行当红薯大王 3年砸1600万收入仅8千
年纪过了半百,身家过了千万,不在家享清福带孙子,而是重新开始创业,苕吧?
在湖里摸爬滚打半辈子,成为远近闻名的螃蟹大王,却到旱地里尝试种红薯,苕吧?
“我不管苕不苕,我要种出全国最好吃的苕,当中国的红苕大王。”55岁的梁子湖鱼老板周德顺说起自己在红安种苕,哈哈大笑,豪情不减。
请来顶级专家教农民种苕
昨日上午10时,红安县觅儿寺镇李家畈村。大雨如注,一望无际的红土地上,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蜿蜒伸向远方。路两边,是成片的钢架大棚。在一间大棚里,数十位村民聚在红苕地旁,聆听3位国内顶级红薯专家现场讲解。
楚天都市报记者看到,尽管还没到当地正常的红薯育苗时间,但大棚里的红薯苗已长到10多厘米高。
“老乡们来看一看,这株苗子的根部生了白斑,这叫软腐病,说明根部的种薯已经腐烂了,是种薯在储存过程中受冻导致的。”中国甘薯研究所研究员谢逸萍拿着话筒讲解。
“苗子长得不错啊,怎么说种子冻坏了呢?”一个老村民不服气,用手把土里的种薯挖出来,一看就心服口服了:碗口大小的种薯,果然已经烂掉了一大块。
“育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种子上面覆盖的土层厚薄不均,导致出苗高矮不齐。”“这样施肥不对,非常浪费,要学会针对性施肥。”……中国甘薯产业体系专家组首席专家马代夫、湖北省农科院红薯首席专家杨新笋也一一指出了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村民们全神贯注,一边听,一边点头叹服。周德顺拿着小本子,把专家指出的问题一一记下。
把国内知名的3大红薯专家同时请到自己的地头教农民种红薯,周德顺的举止透着螃蟹大王的自信和霸气。
11名老板合伙下乡创业
周德顺最拿手的是养鱼、养螃蟹。他是梁子湖人,在湖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养殖、经销鲜鱼和螃蟹做得风生水起,是远近闻名的螃蟹大王。
怎么突然转型上岸种红薯?周德顺说其实很偶然。“3年前,我在华中科技大学读EMBA,在班上结识了10个对农业感兴趣的同学,大家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干事业。”
起初,同学们考察了黄陂等地方,但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后来决定落户红安觅儿寺镇,种当地最有名的“红安苕”,大家给公司取了个名字叫“根聚地”。这些同学大多是做建筑、广告和电商的老板,老周在农村时间长,大家一致推举他出来具体操盘种红薯。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11个股东每人出资100万,后来发现钱远远不够,大家又继续增资。”公司股东之一周林平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
“梁子湖那边的事情,都交给儿子打理。我现在几乎天天都扑在红薯地里。”周德顺说。
觅儿寺镇的村民发现,这个种红薯的老周不一般,常常有人开着奥迪、宝马、路虎等豪车来地头查看红薯长势。老周说,那都是他的合伙人。
技术不过关烂掉80万斤苕
最初,老周以为种红薯很简单,“我爷爷、我父亲都会种红薯,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螃蟹都会养,难道还不会种红薯?”但当自己一脚踏进红薯地,老周才感叹“水很深”。
第一年,主要是平整基地;第二年,主要是试验种植,改良品种。当年也产了近80万斤红薯,但老周只卖出了一车鲜薯,卖了8000元,其它的都储存起来,准备猴年春节之后再卖,殊不知储存技术不过关,这80万斤红薯全都烂掉了。
在厂房周围和冷库里,记者见到了一箱箱烂掉的红薯。“没关系,就当做了试验,红薯在冷库里烂掉后我才明白,冷气不能直接对着红薯吹,冷库里通风设备还要改进。”老周说,“我应该感到庆幸,如果不是这次找到了红薯烂掉的原因,下次烂掉的就不止80万斤了。做农业,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我只有一步步地探索。”
三年投入了1600多万元
流转土地、人工费用、建设厂房设备……截至目前,老周和股东们已在这片红薯地里投入了1600多万元。那么,收入多少呢?老周苦笑一声:“到现在,总共卖了8千元红薯。”
尽管一亩土地每年流转费只要300元左右,但老周他们一口气流转了4000多亩,这数额就不小了。土地流转过来还要除草,平整,搭建大棚,又花了不少费用。
在这4000多亩土地上,老周建起10多个巨大的红薯窖,每个窖都用红砖砌成,如同直径五六米的隧道,深度达到50米,运输车辆可以出入,里面有保温保湿设备,这些窖又花了几百万。
红薯的储存和深加工非常关键。在路边的一处空旷场地上,用钢架结构搭建着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厂房,这里是老周的红薯储藏室和自动化生产线。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集清洗、分拣、存储、装箱于一体,已经安装完毕,只待投入使用。“这套设备,是我在美国参观了洋设备之后,回来自己设计的,山东一家企业做的,前后花了100多万。可以说,集这么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线,国内仅此一条。”老周很自豪地说,“红薯进入生产线,可以根据个头大小,自动分拣为10个不同的等级,自动装箱。”个头最小的卖给餐馆,做蒸食;稍大一点的用来烤红薯,再大一点的做薯泥,最大的卖给做淀粉的企业……老周的规划很细致。
“今年明年亏,后年就赚钱了”
尽管目前投入产出比很悬殊,但老周对未来很有信心。
当地农民一年只种一季红薯,但老周他们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大棚育苗,一年可以种3季,平均亩产过万斤,除去成本,每亩仅卖鲜薯就可带来纯收入3000元左右;另外,日本、韩国等国家对薯泥、薯片等需求量很大,今后陆续上马红薯深加工,利润会更大。
老周自己设计建造了一个巨大的高低温自动化冷库,容量2000吨,花了近300万。红薯清洗分拣装箱后,由叉车送进37摄氏度的高温库,一些破皮的部分可以自动修复。然后,所有红薯送进低温库冷藏存储,“我一年四季都有鲜薯卖。”
“我预计今年要亏200万,明年只亏100万,后年就开始赚钱了。”老周信心十足地说,到时候,自己的种植、储存、加工技术都成熟了,销售市场也打开了,可以把基地复制,到省内甚至河北、河南等外省再建几个同样的基地,“那时候,我就可以从螃蟹大王变成真正的红薯大王。”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