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养大“一只虾”——看湖北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如何向千亿元迈进

24.04.2015  17:10

  农民日报记者何红卫赵经平 十几年前,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自家稻田里试养小龙虾时,他怎么也想不到,日后这只“”会“风靡”全省,引出一种养殖模式,在湖北乃至全国推广。
  
  小龙虾现已成为潜江的“城市名片”,红遍大江南北。走进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一片片稻田里稻香虾肥,一家家企业蓬勃发展,繁育基地、龙虾街、龙虾城……产业链条向各个领域不断延伸。去年,潜江小龙虾年产量超过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这一产业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要求,支持潜江打造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拨出1亿元资金予以支持;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梁惠玲等多次到潜江指导。
  
  在潜江看来,百亿元还只是个起步。“潜江域内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低洼冷浸田众多,有着发展小龙虾生产最为优越的资源禀赋。”市委书记张桂华告诉记者,“面对广阔的内需和外需市场,通过扩大养殖、出口、精深加工能力,带动餐饮、包装、饲料、仓储、物流等,小龙虾相关产业综合产值可过千亿元。
  
  小小一只虾,致富千万家。这一产业因一个农民突发奇想而崛起,看似偶然,但潜江人审时度势,抓住苗头和机遇,科学规划设计,出台政策引导,持续发力,一步步走到今天,当中却有其必然。
  
  春天正是小龙虾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潜江,在与虾农和各级干部的交流中,体会丰收的喜悦,感知这一产业的“前世今生”,一同展望明天。
  
  看农民为啥有积极性
  
  ——稻香虾又肥,增收“”景好
  
  稻田养虾,这是潜江农民的一大创造。
  
  2000年,宝湾村党支部书记刘主权为了防止农田抛荒,带头承包了村民弃耕的60亩低湖田。因为地势低洼,这片田常常被淹,怎么种好,成了个大问题。
  
  刘主权想到了小龙虾。2000年10月,他买了150公斤小龙虾仔放进稻田。次年春,他捕捞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随后,他琢磨出了“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低洼田里的中稻收割后,投入小龙虾,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生长,次年春耕前捕捞小龙虾,接着再种植水稻。
  
  2001年秋,刘主权买了400公斤野虾投入稻田里,次年春季,他一次捕捞1万公斤小龙虾,卖了4万多元。紧接着他又种水稻,卖了2万多元。
  
  “虾稻连作”模式一下子火了起来,当地农民纷纷效仿,当年被视为包袱的低湖田成了抢手货。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随着农民和科技人员的不断摸索,稻田养虾的技术模式在创新中日渐成熟完善。稻香虾肥、增产增收的“”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
  
  “从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来看,周边一些地区养殖小龙虾的条件也很好,也在尝试,但为什么潜江小龙虾能够脱颖而出?”潜江市市长黄剑雄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认准了这个产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坚持把它做大做强,既没有小富即安,也没有另起炉灶,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
  
  “潜江的小龙虾产业之所以能迅猛发展起来,首先是因为这个模式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是受农民欢迎的,我们也正是看准了这个产业在稳粮增收、致富农民上的潜力,才积极加以推动。”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说。
  
  为了给农民养虾提供载体,潜江市通过推动土地流转等方式,集中连片建设了一批基地,承包给农民进行生产。在后湖张家窑虾稻共作基地,雷场村村民左绪林承包80亩稻田和水面养殖小龙虾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他告诉记者,稻田养虾,每亩光小龙虾就可以收350斤,每斤10多元,再加上水稻收入,一年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随着农民养虾积极性的提高,大量的冬闲田、低洼田被利用起来进行稻田养虾,养虾和种粮相得益彰,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农民自发参与进来,不需要去动员他们种粮。”在高场办事处的龙虾繁育基地,办事处主任郑琼介绍说,自从发展小龙虾产业后,高场的水稻面积增加了4万多亩,亩产在600公斤左右。
  
  稻田养虾,不仅让农民增加了一笔养虾的收入,而且因为小龙虾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再加上小龙虾生长对稻田水质的要求较高,虾农采用原生态的方式防病治虫,出产的稻米品质明显优于普通稻米。据介绍,“虾乡稻”比普通稻收购价每斤高0.2元左右,虾乡生态稻米的市场售价每斤更是高达20元以上。
  
  “尽管稻田里开挖养殖沟会占用部分面积,但因为农民积极性的增加,水稻总面积却并未减少。”潜江市农办副主任熊先忠表示。据统计,近年来潜江稻田总面积年年创新高,2011年45.83万亩,2012年52.45万亩,2013年55.77万亩,2014年则达到了58.41万亩。2014年,潜江粮食总产53.27万吨,实现“十一连增”,首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看养殖水平如何不断提升——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从自然繁殖到人工育苗
  
  稻田养虾,看似没有太多高深的技术含量,但是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却大有文章可做。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潜江的水产科研人员在其中花足了心思。
  
  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告诉记者,“虾稻连作”模式虽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每到插秧时节,因稻田排水整田,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就不得不贱卖了。
  
  如何更加有效地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资源,延长小龙虾生长期,既保证小龙虾长得大、效益高,又不影响水稻的生长?围绕“养虾”和“种稻”矛盾,水产专家们尝试通过改造稻田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从2010年开始,潜江市水产局选取部分稻田开始进行试验,将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
  
  这样一来,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尚没有卖出的幼虾就可以引到沟中,有了宽敞、充足的生长水域。整田、插秧完成后,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等到八九月份,这些幼虾长大,虾农们就又可收获一季了。
  
  相比于原本的“虾稻连作”,潜江人把这种一稻两虾的模式称为“虾稻共作”,采用这一模式,不仅每亩可以多产100多斤小龙虾,而且补上了秋季市场的空档期,价格高、效益好。
  
  如今,在发展“虾稻共作”的同时,潜江还在探索虾龟稻、虾蟹稻、虾鱼稻等多样化养殖模式。在摸索中,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规程逐渐成型,不仅提高了产量,也保证了产品质量,使得潜江小龙虾的品牌越擦越亮,始终保持着强有力的行业竞争力。
  
  “小龙虾健康养殖要实现高产高效,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湖北省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友余告诉记者,合作社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还对水质、用药、饲料等进行监测,确保小龙虾品质。
  
  “潜江小龙虾抽检的合格率每年都是100%,这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市水产局产业科科长周浠表示。
  
  除了在养殖模式和技术上的钻研创新,潜江在小龙虾品种繁育这一核心问题上,也有着“大手笔”。
  
  在高场办事处,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首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官建设工作。中心建成后,可实现年繁育优质虾苗30亿尾,辐射带动全省300万亩养虾面积改造升级。项目投资3亿多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亿元,潜江市配套投入1.1亿元,作为企业投资主体,湖北莱克集团自筹资金1亿多元。
  
  为什么要投资这个项目?莱克集团董事长、省小龙虾协会会长郑玉林表示,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养殖面积的增加,仅仅依靠自然繁殖虾苗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种源退化现象严重,只有培育优质龙虾种苗,才能为产业发展装上“发动机”。
  
  “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小龙虾品种在这里‘自由恋爱’,繁育质量更好的‘混血宝宝’。”高场办事处书记王启军形象地说,中心通过良种选育,筛选的小龙虾品种生长快、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产卵量多,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首期项目基地去年2月底完成改造,虾农在3月中下旬投放了虾苗,当年人均每亩获利就达4000多元。
  
  看产业链条如何延伸——
  
  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三产融合迈出新步伐
  
  在潜江,有一道因小龙虾而诞生的名菜,叫做“油焖大虾”。每到小龙虾上市的时节,这里就会卷起一阵“红色风暴”,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此大快朵颐,带动着全市餐饮业的发展。
  
  但如今,潜江的小龙虾早已不满足于制作“油焖大虾”了,餐馆里小龙虾的烹饪方法达到30多种;原味虾、茴香虾、辣粉虾……潜江的水产加工企业把小龙虾制作成各种产品,漂洋过海,卖到了欧洲、美国。去年,潜江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十年领跑全国。
  
  光是加工虾肉,当然算不上把小龙虾“吃干榨净”,因此,潜江又打上了“虾壳”的主意。华山公司通过和武汉大学合作研发,投资近5亿元建成甲壳素深加工中心,把虾壳“变废为宝”,从中提炼甲壳素,用于生产医药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更高含金量的产品。
  
  “甲壳素衍生制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实现了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医药高新产业的跨越。”华山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小龙虾经过精深加工,价值会像滚雪球一样成倍上升,为我们打造千亿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潜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洪思表示。
  
  小龙虾产品的增值,让链条上的农民也分享到了更多实惠。在熊口镇赵脑村,华山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万亩标准化虾稻共作养殖基地。公司对耕地进行连片整治后,以优惠的价格反租倒包给农户。农民承包上四五十亩,年收入就可以在10万元以上。通过这种合作,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公司则得到了优质而充足的原料供应。
  
  “土地流转后,没有参与反租倒包的农民,一部分外出打工,一部分安排进华山公司务工,基本做到人人有事做。”熊口镇党委书记潘耕说。
  
  在一产领域,潜江小龙虾养殖不断创新,在二产领域,潜江小龙虾把精深加工做到极致,而如今,潜江小龙虾更是已经突破了一产和二产,正在与第三产业进行紧密融合。
  
  2014年,以小龙虾产业为主导,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潜江生态龙虾城开工建设,项目集美食、文化、旅游、商业、住宅于一体,苏宁电器、必胜客、麦当劳等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商企已经相继入驻。今年六月,第六届龙虾节举办时,项目一期工程——龙虾美食城也将正式开业,无疑会为潜江小龙虾倍添人气。
  
  “现在全国各地来潜江吃小龙虾的人很多,不能让游客吃完了就走了,要用吃来带动旅游观光,打造‘吃喝玩乐购’全业态合力共生的平台。”潜江市副市长刘冰表示。
  
  良种选育、养殖加工、餐饮服务、冷链物流、休闲娱乐……十几年前几乎是从零起步的潜江小龙虾产业,现在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化格局。目前,潜江市从事龙虾养殖、运输、中介3万人,从事龙虾企业生产加工1万人,从事龙虾餐饮2万人,“一只虾”带来了6万个就业岗位。
  
  把“一只虾”养到这么大,潜江用了十五年,其中若干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体味思考;未来,潜江小龙虾产业如何实现向千亿元迈进,更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