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趣志丨20160829期

31.08.2016  13:07

藏趣志,聚焦收藏界的资讯趣闻。  

 

王健林办公室内景曝光:收藏品惊人  

  近日,全新真人秀式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官微接连爆出万达总裁王健林邀鲁豫共进午餐以及万达食堂“眼花缭乱”的菜谱,而总裁日常办公室的全景图也首次曝光,据了解,这一次的探访还曝光了王健林一向秘不示人的“收藏王国”,万达总裁神秘的办公室风格也遭曝光。

气势宏伟的中国画

  看看办公桌背后这幅气势宏伟的中国画,可谓升华空间的点睛之作,让人惊叹。

王健林的收藏 王健林的收藏 王健林的收藏 王健林的收藏 王健林的收藏 王健林的收藏

  有趣的是,细心网友捕捉到办公桌一角的双人合照。有网友将图片放大后发现照片中是王健林的妻子林宁和儿子王思聪的合影。

王健林的妻子林宁和儿子王思聪的合影 来源:中国经济网      和田玉出现碰撞损伤应该如何修复

和田玉拥有极高的价值,各位玩友在佩戴、盘玩、展示、收藏过程中必然是小心翼翼,但是总免不了一时失手,出现碰撞损伤,自己养了这么久的玉难道就这么废了吗?不,历代玉雕人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出了几种修复之法来拯救您的爱玉,快来看看吧: 

  1、一分为二 相信各位玩友即使没有在现实中使用过这样的方法,在影视剧集中也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做法。当和田玉出现较大的破损时,经过一番构思,雕刻师将其一分为二,打造成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独一无二的小件,活用损失,其价值甚至可能超越原件。 

  2、重新修整 掩饰和弥补玉件的破损之处,,可将破损处重新雕刻,又或是用相同质地的“零件”进行粘合操作。 

  3、镶嵌 如遇到手镯折断,则可以请玉雕人套上一段金箍,水平高者甚至可以达到毫无缺陷的精致程度。 

  虽然修复方法不断的在完善,但也不可粗心大意,好好保养仍旧是必须的,希望各位玩友都能善待自己的玉石。来源:爱玉网

 

 

杨振宁夫妇捐家藏雕塑 中国美术馆获国宝

 

  8月26日,“中国美术馆接受社会捐赠:杨振宁先生、翁帆女士捐赠熊秉明雕塑作品暨朱奕龙先生捐赠于右任书法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及夫人翁帆女士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熊秉明雕塑作品3件,其中《笔架》是熊秉明先生专为杨振宁先生创作,作品背面有两位先生的名字缩写,是两位先生友谊的见证;《骆驼》和《》是熊秉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创作,它们融汇了中国的写意精神和西方的抽象构成,体现出浓厚的哲学意味。

  杨振宁与著名艺术家熊秉明的交往超过七十年,这次捐出老友的艺术品,杨振宁表示其实内心“真是舍不得”:“因为熊家跟杨家是邻居,在清华园里头住了8年,我跟秉明是总角之交,他是我一生最知心的朋友之一。所以今天翁帆跟我把我们这三件收藏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为秉明高兴,也为美术馆高兴。

  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精品3幅,分别是《行书七言联》《草书轴》《行书信札》。于右任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他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以及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这3幅作品的入藏,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美术馆20世纪中国书法篆刻的收藏序列,为国家艺术宝库再增添艺术珍品。

  “每一次捐赠行为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许许多多的故事铸就了中国美术收藏的历史,为国家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与文化遗产。”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正是由于捐赠者的慷慨奉献,国家美术宝库才得以不断丰满。从这些捐赠作品中,我们领略了同时代艺术家们的社会交往实录,也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厚而真挚的爱国精神与文化情怀。

来源:国际在线

 

 

 

90后小伙用纸“”动物,一只螳螂卖出21万

叹为观“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折纸吧?折飞机、花儿、千纸鹤以及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每折出一种新造型都欣喜不已。但桂林有个90后小伙,给他一张方形纸,在不裁剪、不粘贴的基础上,他却可以折叠出任意造型。

  这个被称为“折纸天才”的小伙叫秦坤,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小时候就把折纸当成一大乐趣,不过长大后很多人早把儿时的乐趣抛到脑后,秦坤却一直玩了下来。

  初中时,别的同学都看漫画书,他则喜欢跑到书店看折纸方面的书籍,虽然这类的书很少,但只要发现,秦坤就如饥似渴地把它研究透。每次看到书上的新样式,他就一定要把它摸索折出,这份乐在其中的成就感,让他深深地着迷。初中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想学美术,谁知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父母认为学美术将来没出息。”最终在众人的好心相劝下,他到南宁学了实用的水产畜牧专业,刚开始对这个专业没有任何兴趣的他,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折纸上。

  偶然间还读到了一本国外杂志,其中有一篇讲的是现代折纸,一张简单的白纸,不经过任何裁剪、粘贴、加工,仅凭一双手反复地折叠,就能折出造型相当复杂的动物。

  这一下子让他大开眼界,自己以前折的造型都相当简单,没想过折纸还能折出如此复杂立体的动物,那次他为了折出一件作品,连续37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水产畜牧虽然不是他的兴趣,但他逐渐发现这门专业,竟然对自己的折纸大有裨益,不论是动物骨骼结构、肌肉分布,还是毛发的走向以及动物的各种姿态,他都能从中大受启发。在专业的带动下,他的折纸技艺又有了长足进步,不过秦坤一直把它当成一种业余爱好。

  他毕业后在桂林一家公司当过主管,做过摄影师,直到2003年,他发现折纸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断舍不离,因而决定辞职专心做折纸。之后几年他在折纸方面展现的极高天赋,让他逐渐在国内国际折纸界崭露头角。

法国折纸艺术大师Eric Joisel

  2006年法国折纸艺术大师Eric Joisel偶然看到了秦坤的作品,他惊异于秦坤的天赋,欣赏他作品的独特性,并破天荒地将秦坤收为弟子。自那之后Eric每天通过视频,把自己的绝学和心得一点点传授给秦坤。

法国折纸艺术大师Eric Joisel

  而秦坤自己也异常珍惜这一机会,“每天吃饭睡觉,甚至走路都在思考。

  一条不到一米的龙,单是鳞片就1400片,每个鳞片一两毫米,折一个鳞片需要7分钟。

  折这样一条龙,看的就不仅是天赋,还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折之前要先在纸上打好格子,两米长的纸,格子就打了9000多个,然后还要计算好每个部位要占多少格子。

秦坤在微博上晒出的设计图

  “成千上万个格子在头脑中打转,不能有丝毫的差错。”错一个,就前功尽弃。就这样一条龙他折了一个多月。一只巨马,他花了40天才完成。

  惟妙惟肖的大圣归来,他无心地PO上微博,却收获了600万的点击。

细节的展现堪比精雕作品

  天赋加之废寝忘食地思考磨砺,短短几年他的折纸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香港折纸协会会长招思良称赞他为“折纸天才”。代表作德古拉(Dracula)伯爵系列和狮子被欧洲多家博物馆收藏。

  随着技艺精进的是作品价值的提升,早期的作品几千一件,现在几万都算很低,一只小小的螳螂,在海外以21万的价格售出。

  “自己的东西值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是大家认可就是最大的满足。

  为了推广这项中国传统艺术,让更多孩子参与到这项益智又有趣的折纸中来,他还经常跑到山区的小学免费给孩子们授课。

  折纸起源于中国,但中国的纸艺如实说已经落后太多,以至于在国际纸艺界会被忽略。甚至权威的国际组织公然标榜,纸艺的源头在英国、西班牙和日本,而不是中国。秦坤如今单纯地希望: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推广折纸艺术,重新让中国的冷门变热。来源:艺术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