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永故里探寻孝的DNA 听道德模范讲述家风故事
图为:在鲁锋(中)等志愿者的帮助下,云梦连体女婴“玲珑姐妹”在武汉成功实施了分离手术。 (2009年资料图片,手术前留影)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梁晓莹 汤炜玮 特约记者宋明芳 通讯员董想明 叶卫华 陈群 张艳
孝感,中国孝文化之乡。在这座因东汉董永卖身葬父而得名的城市,孝道之风,沿袭千年。
在董永故里,孝的DNA(遗传基因)如何世代传承?今天,我们如何将爱的情怀传递给下一代?
民风、世风,始于家风。连日来,记者选取“家”这个微观视角,走近4位知名孝子、道德模范,听他们讲述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
1.那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终生铭记
讲述人 鲁锋,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之星、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孝感义工联合会会长,孝感市第五届“十大孝子”。已义务献血近70次。
从小到大,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两样东西让我终生受益——父亲的责任感、母亲的同情心。
我父亲是孝感新铺人,10多岁就离乡打工,后来去当海军。每月5元津贴,他花不到1元,剩下的都寄回来贴补家用。
父亲退伍,正碰上葛洲坝招人,他应聘到江上开船。那时,妈妈在襄阳六化建工作,这都是人人羡慕的单位。大家都觉得,像这样的双职工,要么我妈申请调去宜昌,要么爸爸申请调到襄阳。没想到,他们居然同时要求调回孝感——就为照顾双方老家的老人和弟妹。上世纪80年代,我妈调回孝感柴油机厂,父亲随后调回湖北钢窗厂。那时,父亲一边孝敬爷爷奶奶,一边将我的叔叔、姑姑从农村接到孝感。叔叔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不灵便,父亲到处求人介绍,帮他娶到了妻子。
1987年,奶奶在家摔了一跤中风后,再也起不来床。我妈是个极富同情心和孝顺的人,每天晚上,首先给奶奶洗澡,一到天气好,就把奶奶的被褥拿出去晒。奶奶卧病整整9年,直到去世,一个褥疮都没有长。照顾奶奶是个辛苦活,但在我印象中,从没听到妈妈发一句牢骚,她和奶奶好得就像母女俩。
读小学起,我就在父母影响下照顾奶奶,每天放学回来提水、洗衣服,初中起学着做简单饭菜。
我献了近70次血。其实,最开始我妈是不赞同的,怕对身体不好。但她说不过我,就说,我自己也去献一次血,如果有任何不舒服,你就不准再去献血了!
她果然去了。2008年,她第一次献血,回来照常干活。后来她蛮高兴地跟我说:真的没什么感觉。这之后我再献血,她就不说我了,知道献血能救助很多人,她也为我而欣慰。
我做志愿者之后,妈妈就很支持我了,甚至还给我出主意。2009年汶川大地震,我和同伴们到汶川去做志愿者。回来没多久,妈妈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你看了报纸没?云梦有一对连体婴儿,家里没钱治,你们志愿者服务队不去关心一下吗?汶川你们都去了,这身边的事儿,怎么不帮一下啊。在母亲的提醒下,我组织大家一起去看望那对连体婴儿(“玲珑姐妹”),并在众多好心人帮助下,联系到武汉协和医院,帮她们成功做了分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