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海中遨游 葛店开发区从药谷到电商之都/图
图为:葛店开发区电商规划设计图。(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本报报道组)葛店开发区,举全省之力设立的第一家省级开发区,离武汉东湖高新区不到30公里。
然而,占尽发展先机的开发区“老大哥”,虽然2012年升格国家级,却眼睁睁地被一个个“小兄弟”超越。2013年,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葛店开发区排名倒数第二,单位面积产值倒数第四。
24年了,为何“醒得早起得晚”?
新一轮竞赛中,她又该如何突围?
机遇和挑战面前,老大哥落后了
葛店开发区的诞生、起步,可谓万众瞩目。
从葛店开发区财政金融局局长王建华的回忆中可窥一斑:
“1990年初夏,省里提出兴建一个省级开发区,作为湖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当年7月,省里正式发文选址葛店,并迅速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不到两年,葛店开发区发展颇具气势,吸引不少外商接踵而来……”
好景不长。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发展迅猛,葛店开发区的发展车轮却越转越慢。
“有厂区无园区,有园区无社区,有社区无城区。”葛店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绪斌坦言,这里与其说是个开发区,不如说像个“大车间”,产业互不搭界。
过去,招商主要靠拼税收、拼低价,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市场竞争力,而是政策优惠。十几年下来,有些企业在优惠期满后一走了之,有些低端制造企业被市场淘汰。
一项数据显示,开发区建成区中,工业用地低效闲置率占40%。
2013年,葛店开发区有4个纳税超2000万元的企业,分别是药厂、发电厂、化工厂和生产饮料容器的企业,产业不成体系,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从地图上看,葛店开发区就像一个“孤岛”,处于鄂州主城区和武汉东湖开发区中间。没有母城作依托,基础设施乃至服务产业不配套,一切都从零开始。依托葛店镇,开发区一直沿316国道沿路开发,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药厂与居民区混在一起。
产城严重脱节。开发区做过一个统计,建成和开工的房地产面积有50万平方米,按照人均30平方米,可容30多万人,而本地只有不到10万人左右。每平方米3500元以上楼盘入住率不到30%,有的大型社区连个小超市都养不活。
产城不相容的结果是,有房子没人住,同时又有人没房子住。由于本地配套能力差,收入高一点的员工直接到武汉买房子,每天奔波往返于葛店和武汉之间。
发展观念滞后。过去,开发区发展的理念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借债。一直到2012年,仅有农发行发放的2亿元贷款。“有一点、干一点”的保守做法,让基础设施没钱建,只能靠拼地价、拼税收招商。配套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