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要用好两只“手”
张松超 吴琳达
今年1月到3月,武汉市蔬菜批发均价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5%、49%和75%,不少市民感叹菜价上涨过快,“菜篮子”越拎越重。据本报报道,自15日起,武汉市将在全市范围内设置150个“蔬菜限价销售点”,对大白菜、包菜、白萝卜、土豆4种蔬菜实行限价销售,最高零售价不超过每公斤3元。
蔬菜看起来是“小”消费,但菜价从来不是小问题。谁对菜价最为敏感?他们为什么对菜价敏感?菜价的波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把视角对准普通收入人群,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生活“小”消费,蕴含着普遍而重大的民生问题。在菜价上涨过快之时,“看得见的手”及时发挥作用,对采购最为普遍的蔬菜进行适当限价,是保证中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水平的必要兜底行动。
也应看到,蔬菜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农产品,价格对供求关系反应灵敏。此次菜价上涨,很大程度受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等因素影响,属于短期供应不足带来的价格波动。因此,临时性的直接干预是保障民生的必要之举,但从长期来看,应当相信市场的力量,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次武汉市的蔬菜价格调控为例,就是在打市场和政府的“组合拳”,比如限价只针对部分蔬菜、有特定期限、对“蔬菜限价销售点”实施补贴……这也就充分说明,我们既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也要理性看待涨落,理性做出决策,避免罔顾市场规律,打破正常的市场体系。
“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市民,另一头也连着菜农。虽是三两块钱的涨落,既要缓解市民吃菜贵,又要防止“菜贱伤农”,这显然考验着相关管理部门的智慧和能力,考验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是否既能各归其位,又能相得益彰。对临时性干预是政府分内之责,从根本上说,保持菜价稳定在合理水平,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打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一方面引导,依靠市场拉动生产,一方面降低农产品储藏、流通成本,避免出现涨跌异动和周期性怪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改革从来都不是凌虚空蹈的叙事,恰恰是铺展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社会就有信心。
菜价的问题正是在提醒我们,越是与普通收入人群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就越是涉及到社会公平,政策调控就越要保持敏感度、体现主动性;越是在市场机制中调控价格问题,就越要既不迷信行政之手,也不轻视市场力量。协调好两只“手”的力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托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感”。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