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点招”沦为“点钞”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蔡荣生案揭开了“高考特殊类型招生”腐败的冰山一角。梳理近年来的高招腐败案件,招生黑幕触目惊心。(6月9日《新京报》)
谈及高考,人们都知晓其是中国目前最公平的选拔制度,是基于统一考试标准和一整套规章制度之上,而“点招”则可谓为在高考公平之外存一巨大黑洞。顾名思义,“点招”就是点对点招生,是高校预留少量机动招生名额,以备所“需”,而能分享这块稀缺而贵重蛋糕的人自然非比寻常,教职工子女、“校董”子女等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校董”,用巨额金钱敲开知名高校大门,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可给自己的孩子、亲属用,也可送给生意伙伴或有所求的官员。大学的声誉、优良教育资源沦为赤裸裸的金钱买卖。
尽管教育部已明令禁止“点招”,但一些高校依然借自主招生的名义大行其道。高校自身的趋利性,特殊类型招生的不透明、监管及追责不力等因素“纠结”在一起,放任了“点招”成为高校集体和个人的敛财之道。每到招生季,总有一些特殊类型招生的骗局发生,也总有相关方面出来辟谣,要学生和家长相信阳光招生。事实上,“点招”的暗潮涌动为一些招生骗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为教育特权提供了牟利的空间。
在计划录取时代,高校的“预留指标”对于调节各地的招生计划,具备一定积极意义。随着价值观、道德观的日渐滑坡,校园失去了学术严谨的清雅之气,“点招”亦不可避免地沦为权钱交易的筹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点招”的危害毋庸置疑,一是为权力寻租提供平台,滋生教育腐败,众多高校招生处长落马就是明证;第二,当平民子弟寒窗苦读,千军万马争抢高考独木桥,而权贵子弟“独辟蹊径”,置规则而不顾,轻而易举获得名校资格,损害了以公平为准的高考,破坏了教育公平。
针对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成为“特殊类型招生”腐败重灾区的现实特点,要着力加大教育领域的制度规范和执法监察力度。2014年各地高考加分政策纷纷瘦身,不久前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都是旨在强化对招生特权的约束与惩处,对公众诟病已久的“点招”等教育腐败亮剑。
点招亟需“点穴”。只有严格遵守高校招生的规则和制度,严厉打击违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发挥法律的强烈威慑作用,更重要的是将招生“预留指标”公之于众,将特殊类型招生纳入公共监管之下,权力纳入法律框架之内运行,才能堵住权钱交易的“暗门”,才能防止“点招”病变成“点钞”。特权招生少一点,阳光招生多一点,社会公平才能更进一步。(斯涵涵)
(见习编辑: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