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坏胚子” 坑了新事物
互联网租车是新生事物,运行以来,很快成为出租车市场宠儿。但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快。
近期见诸本埠媒体报道的就有多种:有乘客因为另有工作安排而取消了一次约车订单,最后却被专车司机短信回敬脏字;有专车司机接到百元订单,完成服务后乘客声称车费已付给代叫车的朋友,最终讨要车费无果白跑一趟;更有女性乘客晚上通过软件叫车出行,上车后发现有被不法分子挟持嫌疑,逃跑未果竟被车上2名男子无辜殴打。
司乘双方权益未能得到保障的情形,或者总有人想钻空子宰客欺生、不劳而获,甚至于越规逾矩、违法乱纪,这都不是互联网租车与生俱来的什么新毛病,诸如此类不该出现的咄咄怪事,我们早已有所领教。换言之,发生在互联网租车时代的个别不文明、不道德、甚至于违法现象,更像“坏胚子”利用了新的领域。
“坏胚子”乘隙而入,不只是让司乘人员权益不保,而且难免伤害互联网租车业的名声,难免连带让人对这一新生事物心怀疑虑。相关报道刊发后,笔者也不时听到亲友之间以此相互提醒: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一个人别打专车,别轻易跟人拼车。
人们的自保意识不是什么坏事,反过来正好说明,互联网租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未臻于十全十美,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互联网租车作为一种新潮流,不应该发展为令人害怕的东西。如何阻止一些损害行业声誉、损害司乘人员权益的“坏胚子”,向完善进军,已是刻不容缓。
首先依赖于技术的完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本质上是许多人利用互联网技术“上下求索”不断追求的结果。这是对商场质量的追求,是对服务永无止境的追求,尤其是对交易诚信的追求。比如如今的电商模式,就是无数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市场信誉的牢靠性和完美性,最终发现通过第三方支付有利于消除交易风险的结果。正是服务的升级才催生了“剁手党”们欲罢不能的消费欲望。发生在互联网租车业方面的一些不快事、危害事,是否意味着平台技术尚有漏洞?从技术上还能否找到服务升级和驱赶“坏胚子”的存在空间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还依赖于监管的更新。都“互联网+”时代了,“共享经济”一刻也离不开互联网,监管同样需要紧密地拥抱互联网。相关监管部门眼下最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利用互联网优势,将传统的马后炮式监管、事后诸葛亮式监管升级为在线监管、互动监管、立体监管、事中诸葛亮式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风险可控、难事易防、“坏胚子”无可乘之机。(严辉文)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