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有毒”最该谁来说
近日,央视记者随机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报道称,前者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后者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但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超标6倍。专家介绍,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4月27日《京华时报》)
应该说,草莓残留物超标不等于草莓“有毒”,现代农业已经离不开农药,市民的餐桌很难找到没洒过农药的蔬果。农药当然影响人体健康,但对农药残留无须夸大危害,正如央视这一报道最后,就提醒仔细清洗草莓可以去除农药残留。事实上,如果生产中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停止使用农药一段时间后,农药残留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
而对标准不一的问题,农业部曾解释,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定的,只要符合残留标准,农产品是安全的,不能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不能用一国标准否定别国的标准,这缺乏科学性。(2012年5月25日《农民日报》)
这也就是说,食品安全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程度问题,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往往也会增加相应的安全系数。当然,标准是越高越好,然而越严格的标准,也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比如对于农民而言,选择农药主要看哪个便宜好用,但便宜、高效往往就意味着高毒,要让他们有动力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需要相关政策激励;而对监管而言,严标准则考验从种植、运输、储存到销售各个环节能否落实,而非说说而已;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为何一些标榜完全绿色无污染的产品身价高企的原因。
4月24日,新的食品安全法表决通过,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回到草莓有农药残留这一问题,就是相关部门需要回应,目前的相关标准是否足够安全合理,监管是否落到实处,草莓是否能放心购买,以此打消市民心中的疑虑。(肖杨)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