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创森”:半城青山满眼绿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先宏 通讯员赵辉 卫平 金成 卓君
从2011年决策创建森林城市,至今已跨越5个年头。
静待国家验收审批,荆门上下热切期盼着。“国家森林城市”这块金牌沉甸甸,但荆门人说,创建过程更精彩。通过“创森”,全市人民真切地体会到,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切地认识到,生态建设,是第一位的建设。
这正是“创森”带给我们的启示。
生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年均造林19万亩,人均公园绿地18.5平方米
“宝玉老师,你被偷拍了。”一声嗔怪,打破美丽的宁静。
紫色的雀儿花下、紫色的坐垫上,一群柔软的女子,沐浴着晨曦,吐纳着负离子,舒展曼妙身姿,尽情演绎古老瑜伽。
这天是周六,探访荆门“创森”,从逛生态运动公园开始。“这里好漂亮、空气好,我们天天来,好享受的!”一节做完,与美女们开始“晨聊”。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泥地。接过话头,市林业局局长秦世华介绍,按照“创森”的标准,这里栽种了338种植物,其中,乔木、灌木有204种,还有花卉66种,藤本植物14种……所以负离子高,人就感到舒适。
秦世华专业的介绍,引来众美女齐声点赞。她们说,“创森”后,树栽多了、城市更绿了、环境更美了、休闲的地方多多了。
数据印证了她们的说法。“创森”以后,先后建设了李宁公园、东宝山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以及10多处街头绿地,绿化达标庭院小区430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8.5平方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7.5平方米。“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秦世华说,森林城市有五大类40项指标,其中20项是量化的硬杠杠。除人均绿地面积,还有年新增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城区绿化覆盖率40%、街道树冠覆盖率25%、集中居住的村庄绿化率30%……
按照这些标准,全市以“绿满荆门”行动为支撑、以打造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防护林网为基本面,年均新造林面积19.4万亩,义务植树1100万株,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秦世华说:“几年时间,打造了荆门绿化的升级版。”
升级版的绿化啥模样?
城拥森林,田野阡陌,绿意葱葱。用一句话概括:半城青山满眼绿。
半城青山满眼绿,生态价值几何?
据测算,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 2014年,荆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
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全体荆门人共享着这份美丽、共享着这份幸福。
生态资源,也是生产力
——生态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80%
采访荆门“创森”,一个“小狗抓鸡”的故事被反复提起。
京山县农民崔青,在虎爪山开了个“农家乐”。因其林下放养的土鸡,引来食客如云。
吃的人多了,烦恼也来了——进林抓鸡成了难题。聪明的崔青,训练了几只小狗,只要他一声令下,“搞事克……”小狗们就会飞奔入林,分分钟“抓”回一只鸡。
因为有“小狗抓鸡”,鸡的身价大涨——这个深山里的小饭庄,一年可卖出5000多只鸡,收入50多万元。
细细品味,“小狗抓鸡”只是个小噱头,其核心元素,是绿色、是生态——因为生态好,深山来了游客;因为绿色产品,食客盈门。如此,崔青赚了个盆满钵盈。
故事颇为有趣,它折射的道理更让人玩味——生态资源,也是生产力!
钟祥彭墩村演绎的绿色童话,更为精彩。他们用9年时间,栽了近10万棵树,把村子变成了4A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4000多万元。“叶子”变“票子”的绿色童话,让荆门人认识到,“创森”的实质,是建设和保护生态,同时,也是发展经济、也是改善民生。
悟透了这个道理,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上升为第一位的建设,出现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书记主抓“创森”,“四大家”领导领头建设60个林业示范工程的盛况;
悟透了这个道理,“创森”举措既多样又有创新: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谁栽谁有、谁经营谁受益,试水碳汇造林、实行“一票否决”;
悟透了这个道理,投入就有了保障,几年时间财政投入及撬动的社会资金投入达到80亿元;
悟透了这个道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以企业为主打造的首届紫薇花文化旅游节,今年9月纳客迎宾,到时将形成3万亩紫薇花海;
悟透了这个道理,义务植树、保护生态成为百姓自觉,由民间组织发起的中国(京山)观鸟节,将演变为亚洲赏鸟博览会;
……
通过“创森”,荆门养生山水,显示出无穷魅力。
2014年,荆门市林业总产值130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2100元;生态游收入占到全市旅游总收入的80%。
4月,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彭有冬来调研后感叹:“把生态建设上升为第一位的高度,荆门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这在全国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