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创新平台实现村支书培训全覆盖
随着农村的发展及改革的深化,部分作为“领头雁”的村支书已不能适应基层治理的新需求,“苍蝇式”腐败情况频发,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及基层稳定。自2012年起,湖北荆门以解决本市1000多名村支书面临的改革任务重、群众诉求多元、自身能力有差距等实际工作需求为出发点,举办“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并依托论坛主会址——湖北省彭墩新农村干部培训示范基地,将外出考察、现场观摩、专家授课、案例教学、互动交流等模式有机融合,切实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实效,目前已经成为“立足荆门、辐射全国”的优秀党建品牌。
至2015年“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年均培训基层组织带头人350人,4年共培训1404人次;四年共计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1884人次,培训农村党员、种养大户和致富能人1650人次,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训实现全覆盖,“两委”班子成员培训覆盖面达81.2%。
论坛以“传达中央声音、传导干事激情、传输理论实践”为出发点,形成了与党委同心、与基层同行的长期、稳定、富有特色的模式。
——书记做给书记看,书记讲给书记听,选对“新老师”。论坛设立“高标准、严要求、精质量”的门槛,有序发展论坛成员:对荆门市所辖的村,论坛先将100名最优秀的带头人纳为会员,再由各级党委推荐100名观察员作为“后备军”,同时还将市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和部分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吸纳进论坛;村支书通过参加论坛学习,一方面看到好的做法、好的典型,感受到压力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差距,打消了小富即安、见好就收的念头;另一方面,邀请参会的优秀村书记们像一面面镜子,极大地激发了另一部分尚有一定差距的村支书的上进心。
——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会者、研讨者,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传递者,紧跟新形势。每年配合主题把会议的时间定为两天,第一天为实地调研,即组织大家观摩做得好的村,切身感受生动场景;第二天,主题研讨之余再搭配项目发布、开题演讲等环节。丰富的活动载体,是论坛真正成为沟通交流的“桥梁”、党建研究的“课堂”和基层开放合作的“平台”。
——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的定制化培训,贴合新需求。每届年会主题紧扣中央部署、紧贴基层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比如,第二届“服务心、农谷情、中国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第三届“聚焦新型城镇化的五大核心问题”、第四届“互联网+大众创业的乡村治理”等主题,无一不紧贴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以及村支书最需跟进的学习内容和新阶段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每届论坛严格按“三结合”的要求邀请专家参会,即理论与实践结合、高层与基层结合、内部与全国结合。确保村支书既能“零距离”接受到最前沿的政策解读、思想引领,也能学到操作性强、接地气的工作方法。
荆门打造“带头人”论坛带来三点启示。一是激活和释放基层村支书的动能意义重大。平台的学习本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共同研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处理复杂矛盾和敏感问题过程中,将基层村支书这股动能加以引导、激活和释放,进而团结带动群众,形成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领导农村工作的规律和办法。论坛让村支书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理论研讨,带头阐释政策、分享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探索新形势下领导农村工作的规律和办法。湖山村曾是荆门一个班子无威信、服务无阵地、经济无特色、集体无收入的落后村。经过连续4年的培训,村支书郑雄学以致用,带动湖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的湖山村组织规范化、经济产业化、村庄社区化、村域生态化的格局初步形成,集体经济年稳定性收入达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达到12000元。
三是要适应基层新变化,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通过组织论坛,参与各方深刻领会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紧迫性,紧紧围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把握住了“服务型”的内在要领,促使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的部门更加务实亲民、更具生机活力、更受群众拥护。(人民日报记者 贾立政)
(责任编辑: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