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年底突击花钱现象终结:部门不敢乱编预算

23.11.2016  21:37

  大量财政资金集中在年末花掉,甚至一些部门为花钱出现滥发年终福利、召开豪华年会现象,被社会诟病为年底突击花钱,不过这一多年顽疾或在今年消失。

  根据财政部数据和年初预算数据,今年最后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3.3万亿元,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约为18.2%。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官员、专家认为,上述比重属于正常,从这一数字上看,年底突击花钱现象确实消失。

  年底不再突击花钱,离不开近些年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2015年新预算法施行,硬化预算约束,财政支出进度提速,确保不再出现巨额财政资金集中在年终支出。而在中央八项规定、反腐倡廉重压下,公款吃喝、滥发奖金等奢靡之风也被刹住,机关单位乱花钱现象得到遏制。

   年底突击花钱现象终结  

  每到年末,突击花钱现象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体现在全年大量财政支出集中在最后一两个月。

  “记得最严重时,最后一个月财政支出占全年支出比重差不多27%,也就是说一个季度的财政资金在最后一个月里花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称。

  突击花钱现象也令中央头疼,财政部通过各种手段来杜绝这一现象,近些年逐步消解。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08年以来的财政收支数据发现,最后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年支出总额比重一路下降,从2008年的35%降至2015年的23.7%。而这一数字将在今年继续下滑,并首次跌破20%。

  根据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0715亿元。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759亿元,如果预算准确,这意味着今年最后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额为32940亿元,这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18.2%。

  长期关注政府预算的上海财经大学邓淑莲教授认为,18.2%属于正常数值,从这个数字上看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没有了。

  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年末两个月支出占比18.2%属于正常,年末突击花钱现象确实没了。

  杨志勇认为,年底突击花钱有贬义倾向,自己更愿意用年末集中花钱来替代前述说法。从近些年财政支出情况看,预算月度支出分布偏正常,年末集中花钱现象慢慢消失。

  如果全年各月财政支出平缓,一般来说,每个月政府财政支出占年内预算比重大概为8%。而现实中不少钱在年末结算,因此年末财政资金支出占的比例略高一点属于正常。

   部门不敢乱编预算、花钱提速  

  一些部门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往往在年初预算编制上夸大支出金额,而当资金真正拨付到位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项目支出,为了这笔资金不被上级政府收回,往往在最后一两个月内突击花掉,这是导致年末突击花钱现象的原因之一。

  叶青称,以前部门单位向上面要钱很积极,现在预算管理越来越严格后,它们预算安排比过去合理,钱花不完就不敢要。

  邓淑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前年底突击花钱一大原因是政府拨钱进度慢,每年全国人大在3月份才批准中央财政预算,经过一些流程,中央财政的钱拨付到地方时已经是第三、四季度,晚的甚至到12月。而近些年财政支出进度明显提速,这就避免了年末突击花钱。

  今年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7775亿元,同比增长10%,明显高于年初预算支出增速(6.7%),由于前期支出进度加快和基数较高等因素,今年10月份单月财政支出罕见出现了12.5%的负增长。

  邓淑莲表示,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慢慢消失,与这一轮财税改革中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得到加强,预算支出进度也明显提高,这都有利于解决突击花钱这一难题。

   乱花钱现象少了  

  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中最令社会诟病的是乱花钱。

  此前,有的部门和单位有自己的“小算盘”:今年预算花不完,明年预算会减少。正所谓“有钱不花,过期作废”。正是在这种错误认知下,一些人认为“节约无功,浪费有理”,甚至把花钱当成任务,一掷千金、挥霍无度。从天价采购到虚假列支,为花钱而花钱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

  叶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重压之下,没有人敢去或想去用公款消费吃喝。也正是如此,现在部分单位在申请预算时更加谨慎,确保申请到的钱可以花出去。

  一位地方税务局人士表示,在政府支出方面,自己感觉到“三公消费”、办公经费等支出控制越来越严格,支出增速下滑很明显。

  邓淑莲认为,从账面上能看到突击花钱现象确实消失,但这些钱是否真正花出去且有效率还有待观察。在预算约束加强的背景下,一部分账面上支出的财政资金,可能体现下面部门单位的结转结余资金,实际上并未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