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装扮城市公共空间 从27度角看世界

13.01.2018  11:10

  东湖畔的雕塑风景线

  东湖听涛景区的寓言雕塑公园,已蜚声中外。近期,随着东湖绿道开放,东湖畔的雕塑更加风格多元。一组名为《生命之源》的雕塑,像10个“”在草坪上的“荷包蛋”,立体而逼真,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2017年12月开幕的武汉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吸引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投稿,征集到雕塑作品897件,创下华中地区雕塑实物稿件征集数量之最。最终,有92件精品参展。漫步武汉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雕塑艺术馆及户外空间,观众可近距离欣赏乔玛·帕兰萨的《永无止境》、朱铭的《太极起势》、岳敏君的《弯曲的弧度》、方力钧的《动态装置》、傅中望的《长寿椅》等雕塑作品。

  此展主题“27度角”,这是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的视线与雕塑形成27度角时,整体的视觉关系最为合适。而武汉的区号是027,暗含展览与这座城市的关联。

  此前,2017年春,“新轴线——2017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举办,在武汉中央商务区核心景观轴广场约4万余平方米区域,曾在美国纽约展出过的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盲人肖像》、韩国雕塑家申昊润的《0Island 002 》等顶级艺术作品集体亮相。

  为期数月的临时展览已经落幕,而一些通过展览征集的作品,却永久落户武汉。如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已走过了5个年头,迄今有51件大型雕塑落地东湖,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雕塑让景观有了人文气质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松涛教授介绍,武汉城市雕塑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由雕塑艺术家江小谦设计的孙中山铜像至今仍立于汉口三民路、武昌“红楼”广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大量纪念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的雕塑,如长江大桥桥头雕塑、二七大罢工纪念雕塑、屈原像、向警予像等。改革开放后,一批贴近市民生活的雕塑涌现,东湖公园内有雕塑家刘政德设计的寓言雕塑群、大白象雕塑等,“大白象”甚至成为老武汉人的时代记忆。

  21世纪以来,城市雕塑类型更加丰富,出现以江汉路步行街热干面雕塑为代表的民俗类作品,因其独特的武汉风味,吸引很多外地游客与其合影留念。此外,还出现磨山楚文化雕塑群、鲁巷广场名人雕塑园、光谷步行街斗牛士等不同类型的雕塑。

  近年,引入西方现代元素的抽象风格的城市雕塑日益增多,被纳入公共空间艺术范畴。“公共空间艺术强调与自然、人文环境融合,与环境中的人互动。”张松涛说。

  “‘艺术融入城市,设计引导生活’,是设计之都特点之一,越来越多国内外顶级艺术家的雕塑置于城市公共空间,让景观有了人文气质,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更加诗意地栖息。”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理事长金志宏说。

  能成为城市标记的雕塑仍不足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介绍,随着武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多个大型美术馆相继落成,艺术机构日益活跃,武汉公共空间艺术生态日渐健全,为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到武汉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展示。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孙绍群认为,武汉公共空间艺术近年取得很大发展,但能代表城市气质、成为城市标记的典型雕塑还不足,与国外一些城市相比,作为“设计之都”的武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近来雕塑界的主动作为,是一个好的开端。

  前不久出台的《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借鉴国际通用的“艺术百分比”政策,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品配建机制,即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其公共环境艺术品配置投资金额不低于本项目建设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一,以鼓励和引导更多建设项目配置公共环境艺术品。“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傅中望说。(记者海冰 通讯员陈亚茹)

(责任编辑: 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