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脱贫计 致富硕果香——甘肃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8.09.2020  18:51

编者按:2020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实现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目标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彰显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残疾人这一最困难群体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中国残联组织开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网中国残疾人频道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外宣平台,特策划“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专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报道我国22个重点省(区、市)的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进展、特色经验、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讲述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的中国故事,向世界讲述助残脱贫的“中国方法”。

中国网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一个不落地实现全面小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中之困,艰中之艰,难中之难。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下,甘肃省各级残联以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为主线,以推动助残脱贫政策落实落细、开展问题排查整改、实施助残脱贫项目、做好稳定就业工作为重点,精准施策、靶向攻坚,创新模式、完善机制,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全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开展,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截至今年6月底,甘肃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0.7万人中实现脱贫28.1万人;25.77万残疾人纳入低保,44.76万人次享受“两项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实现“清零”;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达70.2万人,推动38.8万享受政府代缴补贴;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95%。

精准施策出准致胜“杀手锏

摆脱贫困,对于永靖县岘塬镇尤源村的未玉红一家来说,曾经是只是一个梦想。未玉红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景贫寒,小时候意外失去了左手,在痛苦与自卑中度过了许多年。2015年,残疾人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自此,幸福敲开了未玉红的家门。

在永靖县政府和残联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在自家地建起了养殖场,8间羊舍、6间饲料房、380只羊,养殖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羊越来越多,腰包越来越鼓,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2016年,在扶贫政策的号召下,未玉红联合村上有意愿的残疾人成立了鹏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5名养殖户,共计养鸡5000多只,温棚种植户5名,温棚10座,今年又流转了60亩土地,准备建设12座日光节能温室大棚,预计投入200多万。辐射带动7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只要有恒心和信心,盲人的世界并不黑暗!”是家主在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村的黄宝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1年,7岁的黄宝军因患视网膜色素变异,导致双目近乎失明,无法继续在学校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双目失明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年纪太小,又没有一技之长,黄宝军的“谋生路”似乎就这样被命运切断。

今年,临洮县残联在全县开办了助盲就业脱贫按摩培训班,黄宝军成为第一期学员。经过培训班系统的专业培训,在县残联的扶持下,4月5日,黄宝军的“金手指”推拿理疗馆正式开业。“金手指”推拿理疗馆的成立对于促进盲人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就业脱贫,有着特殊的意义,成为全县盲人按摩示范店。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是非常充分的,为很多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对残疾人有创业补贴等政策。但是作为残疾人也需要自己努力,自己拼搏来实现自己的自强自立。”黄宝军语调铿锵地说。

像未玉红、黄宝军一样,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红利的残疾人不在少数。近年来,针对全省贫困残疾人家庭这一特殊群体普遍贫困程度深、脱贫能力弱、攻坚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甘肃省各级残联部门依据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专项调查及动态更新数据,连续推动出台了一系列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业务领域的重要举措和项目纳入全省相关规划。

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深化脱贫攻坚助推贫困残疾人脱贫的意见》,被国务院残工委转发,这一政策从完善“两补制度”、落实生活救助、开展照护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康复助学、产业支持、就业扶持等方面明确了10条精准措施,助推贫困残疾人加快实现脱贫。

甘肃省残联、省扶贫办等26个部门单位联合出台的《甘肃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确保了扶持全省贫困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重点行动落实落地。

甘肃省残联、省民政厅等6个部门制定出台的《甘肃省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聚力残疾人脱贫攻坚。

甘肃省残联推动出台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对0—6岁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救助,1.58万名残疾儿童享受康复救助。

甘肃省残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出台了《甘肃省助盲就业脱贫行动实施细则》,扶持贫困盲人就业创业,连续三年每年投入500万元,仅2019年开展盲人就业培训1960人次。

结合中国残联“走转改”“学听跟”专项活动和全省残联系统“包推帮”活动,制定出台的《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推动了“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残疾人精准扶贫措施落地见效。

甘肃省残联制定《全面高质量打赢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着眼全面高质量打赢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精准发力,向残疾人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紧盯短板用足提升“工具箱

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唯有继续奋斗、再接再厉,才能激发贫困残疾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掘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甘肃省残联紧扣脱贫攻坚工作“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认真抓实抓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全力确保贫困残疾人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掉队。各地开通了网上办证,推行上门办证服务,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残疾等级核定和残疾人证办理工作冲刺清零。截至6月30日,甘肃省新办残疾人证18.95万本,持证残疾人达到89.96万。

针对有些残疾人脱贫户脱贫质量不高、存在返贫风险的问题,甘肃省残联与民政、住建、人社、卫健、扶贫等部门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重点监控,全省纳入返贫监测残疾人达1.21万人,纳入贫困边缘监测残疾人数达2.14万人,全省各地残联配合职能部门及时跟进兜底保障各项救助措施,多措并举防控返贫风险、确保真脱贫。

为了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职能优势,全力协调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各项助残惠残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甘肃省残联系统开展了以“省市残联领导包片主抓指导、推动落实扶持措施、帮助反馈脱贫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包推帮”活动。全省各地残联走访调查部分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残疾人户,掌握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情况;核实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的康复、无障碍改造、培训等各级残联可能直接提供服务的底数台账,并为其提供及时精准服务;核实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的教育、就业、产业扶贫、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等各级残联无法直接提供服务的底数台账,并尽残联所能将其对接反馈给同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努力确保贫困残疾人在全省脱贫攻坚中不掉队。

丁家沟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这里曾经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欠账”、产业基础薄弱。甘肃省残联作为丁家沟镇荔峡、慢湾、线川、沈屲等4个贫困村的省级帮扶单位,多年来,集中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一户一策”制定落实等方面,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为加快会宁县及丁家沟镇的脱贫攻坚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年来,甘肃省残联在会宁县及丁家沟镇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扶持荔峡、慢湾、线川、沈屲4个村的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花椒种植、饲草种植等产业;筹集资金免费为丁家沟镇、大沟镇的1284名残疾人购买了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及财产商业保险;帮助会宁县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和有关部门一起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在4个帮扶村分别开展了健康扶贫义诊活动,受益贫困残疾人近3万人次;累计助学201人次、20.1万元……

如今的丁家沟彻底变了样!是荔峡、慢湾、线川、沈屲四个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富民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聚焦产业做出民生新亮点

多年来,甘肃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优先覆盖最困难的残疾人群体。

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10年把残疾人民生纳入为民办实事总体规划,每年投入资金至少5000万元,优先解决贫困和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危房改造、康复救助、托养补贴、培训就业、家庭无障碍改造等特殊困难,每年超过3万残疾人直接受益。各地党委政府上行下效,连续实施残疾人为民办实事项目,完善落实一批残疾人特惠政策措施,带动各类残疾人扶贫资源的持续投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的有力抓手,提高贫困残疾人致富能力是智力扶贫的治本之举,精准实施专项扶贫是甘肃省残疾人广泛受益的法宝。在甘肃省扶贫办的支持下,今年先后两次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00万元,按照“一户一策”需求,对全省5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进行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扶持22个贫困县共34个项目,帮助126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小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同时,甘肃省各级残联积极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全省10市州和58个贫困县残联与东部协作方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联络机制,2019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081.39万元,带动贫困残疾人4.67万人。今年以来,各级残联克服疫情影响,加强线上对接沟通,共同发力推动年度帮扶贫困残疾人项目落地见效。

此外,针对残疾人中许多具有文化创意天赋的人才的情况,甘肃省因势利导加大投入,投入498万元,扶持122个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实体项目。目前,全省残疾人文创企业达215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年产值约800万元;投入资金400万元,实施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为80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通过筛选近残疾人文化创意产品参加文博会,以及送“”下乡巡演、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推介、组织盲人观影活动、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等,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残疾人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电商扶贫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产业扶贫斩断穷根的“利器”。陇南市充分发挥电商产业在带动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推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各县区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优势,配齐配强基层电商硬软件,强化残疾人电商技能培训力度,坚持把发展壮大电商扶贫与提高残疾人就业增收紧密结合。

文县视力残疾人任付全,在诚信通平台的线上销售额达405万元;肢体残疾人何全平在中药材诚实通平台开通“甘肃纹参堂”中药材网店,线上销售额达120万元,商品远销东南亚,该网店被评选为陇南市“十佳”网店;肢残人任波的网店“小任乡下宝特产馆”,信用等级已达4钻;礼县肢体残疾人何建峰的网店“舌尖独品”,仅一季销售苹果3000多件,利润达20余万元;西和肢体残疾人苏迟丁组建的农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惠农网、农产品交易网实现了线上联系、线下交易,去年销售额已达120万……

目前,陇南市累计已开办残疾人网店366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3300多万元,年销售额50万以上的有8户,带动672名残疾人就业。电商致富已经成为带动残疾人脱贫增收的内动力和正能量。

增技增收激活就业“运算符

扶贫要扶智,教育扶贫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起点。近年来,甘肃省累计投入残疾人特殊教育扶持资金1600多万元,全省建成特殊教育学校41所,在校残疾学生1.3万人。推广失学残疾儿童“一人一案”精准助学工程,省市县三级共扶助1.3万余名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稳定就学;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为残疾人考生提供特需服务,每年有超过500名残疾人考生被高校录取。

就业是民生之本。甘肃省各级残联破解残疾人就业堵点难点,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推动残疾人就业纳入全省稳就业政策大局并给予倾斜扶持,实施残疾人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门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成员。今年以来,乡村公益性岗位共安排残疾人2643人,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成员1229人。

针对残疾人就业的特殊困难,甘肃省各级残联协同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筑梦小康”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暨就业推介会,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愿望。今年以来,共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21场,近800家次省内外企业提供超过2万个岗位,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3850多个。

为了推出一批具有特色、辐射带动残疾人的就业创业项目,甘肃社省各级残联协同财政、人社部门加大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网络就业扶持力度。今年,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96万元,支持29个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截至目前,示范基地有574名残疾人就业,带动残疾人家庭就业760余人。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近日,麦积区的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试点成功,贫困残疾人由“消费者”转变为创收者,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心理重建,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

按照康养与就业相结合、集中托养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麦积区采取了“扶贫车间+托养就业”的模式,组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残疾人参加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创业心理、就业理念与常识、手工艺制作、电子商务实用技能等培训,教会贫困残疾人掌握1-2门就业技能,不断创新助残扶贫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集康疗、托养、培训、就业四位一体的助残扶贫新模式。目前,签订托养协议愿意在扶贫车间学技术就业的贫困残疾人有50余人,有37人长期在扶贫车间工作,有13人在家进行十字绣、针织等手工产品制作,协调安排甘霖公司定期进行回购销售,增加了贫困残疾人收入。

今朝共谋脱贫计,来日致富硕果香。甘肃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自力更生、埋头苦干,搭上脱贫“专线车”,驶入高效“快车道”,奔跑在甘肃省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看到了致富“好光景”,点燃了幸福美好新生活的“速度与激情”。

(作者:奚婷 数据与材料由甘肃省残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