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聚焦推进全面小康 “十三五”残疾人工作亮点纷呈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残疾人事业围绕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着力解决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无障碍建设、文化体育、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和特殊困难,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为100%,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0%、95%,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84.26%,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3.5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达95%。为5351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61309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5040人,为482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危房,2346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残疾人事业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市残联荣获“2019年度全省残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称号,排名全省第五。竹山、竹溪、郧西、房县等4个县市区分别在残疾人维权、组联和脱贫攻坚等方面受到表彰。
党委、政府关心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
市委、政府将原民政综合楼整体划转市残联,安排500万专项资金用于改造装修、添置办公设施。解决了市残联机关办公地点偏僻、场所狭小、难以服务残疾人等困难,市残联机关及直属单位入驻办公。残疾人办事服务大厅、希望之家、就业培训、托养服务、文化体育等功能区已陆续投入使用,康复训练、辅具展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残疾人事业制度保障更加完善
市政府印发了《十堰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残疾人事业发展和重点残疾人工作任务纳入《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堰市推进落实湖北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制定了《十堰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十堰市城区残疾人精准康复实施方案》《十堰市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暂行办法》《十堰市残疾人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培训补贴办法》《十堰市城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十堰市城区“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实施惠残项目为载体,有效改善残疾人民生。
残疾人兜底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应补尽补、全覆盖,全市51855名贫困残疾人享受50元/月的生活补贴,64094名重度残疾人享受100元/月的护理补贴。协调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51855人受益,其中重度残疾人38296人。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7525名重度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得到补助,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医保资助政策全面得到落实。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428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等服务。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容纳745名残疾学生接受教育。保障残疾儿童、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2000余人得到扶助,112名残疾考生被高等学校录取,391名残疾青壮年文盲得到扫盲教育服务。
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加快完成
根据《十堰市精准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0年)》要求,各单位在开展驻村“四双”精准帮扶过程中,均把贫困残疾人作为脱贫攻坚群体攻坚的重点,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各级残联立足行业扶贫责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服务。全市61929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已脱贫61309人,未脱贫62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计划在8月底以前全部实现脱贫。郧西县推出“公司+基地+残疾人农户”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扩面增效
累计为61845名持证残疾人提供持续性精准康复服务,服务率达84.26%(计划目标值80%)。出台《十堰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将救助年龄由0-6岁拓展至14岁,救助内容由单一机构康复训练类扩展到手术和辅助器具等,4384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国药东风花果医院联合市特校开设脑瘫患儿医教结合实验班,开创了全省残疾儿童康复“医教”结合的先河;市残联与十堰康宁康复托养中心联合开展重度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医养结合”的康复托养。为4757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治疗。为7443名精神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为83509名持证残疾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生活重建康复项目,各县市区均成立“希望之家”,为110名重度截瘫患者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被中国残联、中国肢协确定为全国示范单位。市太和医院被省残联确定为“湖北省残疾人康复示范基地”。免费为残疾人适配辅具31612件,适配率达93.55%,超过90%的计划目标值。2018年,市残联获评“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
残疾人就业创业稳步推进
全市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2339人,53家企业集中安置1414名残疾人就业。完善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和扶持优惠政策,为404名“农家小店主”“城镇小老板”等自主创业残疾人提供创业扶持,培育残疾人技术能手185人。培育省、市、县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基地43家,落实扶持资金385.5万元,安置残疾人就业718人。全市79家盲人按摩机构,安置盲人就业165人。各级残联免费技能培训6070人,实用技术培训12908人次,均远超预期目标。 大力鼓励残疾人发展电商,创立了市级残疾人电商运营中心。
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完善
《残疾人保障法》《湖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纳入全市“七五”普法规划。注重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残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保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畅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市政府网《网上问政》和“党风政风热线”广播直播节目等平台回复办理工作,办结率、回告率均为100%。完善市直相关部门联动、市县残联无缝对接的常态长效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妥善处理残疾人信访问题,为困难残疾人提供临时社会救助。与司法部门联合推进“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工作,帮助残疾人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法律服务。五年来,我市未出现残疾人聚集上访、进京赴省上访和其他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冲击道德底线的事件。市残联多次被省残联评为“全省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先进集体”。
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加快推进
市、县主次干道规范铺设盲道,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均新(改)建无障碍通道,市、县两级图书馆普遍设置盲人阅览室,市内公交车站点、主干道红绿灯路口实行语音播报提示,残疾人出行环境显著改善。市残联投入35万元在《十堰新闻联播》栏目开通手语新闻。与电信、联通共同开展“信息助残﹒同心圆梦”公益活动,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公共停车场免费停车、残疾人学习驾驶技能补贴、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等惠残政策全面落实。
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成立“十堰善心圆梦艺术团”,助推残疾人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组织残疾人参加全民阅读月、广场诵读、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活动。大型公益快闪《感恩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等网络新媒体集中播放。参加第八届湖北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总成绩位居全省第五名,荣获“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成功承办市六运会残疾人组比赛,为146名残疾人运动员搭建竞技平台。市盲人乐队参加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大舞台——十堰站》节目录制。第29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上,表彰首届“十佳脊髓伤友模范夫妻”和“十大残疾人维权典型案例代理律师”。2019年国际残疾人日,举办“十堰市自强模范助残先进暨国际残疾人日积善助残活动”,表彰30名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集体及个人。市肢协主席成江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好人、荆楚楷模、全市道德模范。成立“成江工作站”,组建社会助残志愿服务队伍10支,汇聚崇德向善、扶残助残的强大合力。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和上级残联的倾斜支持,推动政府残工委发挥议事协调、督办检查的“牵头”作用,调动残工委成员单位落实好份内责任。组织实施以残疾人基层组织、残疾人工作基本队伍、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三基”工程,推进残联改革创优,残疾人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组织全部成立,推进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指导市级五个专门协会如期换届。注重发现、培养和使用优秀残疾人才,发挥他们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