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校企结合 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科教频道
华商网讯 “瞧,变形金刚!”5月13日上午,随着一声惊呼,来自于全国17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门口。引起骚动的正是该院门口摆放的“汽车人”。它由一辆废弃货车改造而成,外形像《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一样,曾被多家媒体报道。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西汽院”)是由华商网主办的“2014年全国主流网媒陕西高校行”的第二站。不同于学术型的普通高等院校,坐落在美丽白鹿塬上的西汽院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它创办于1987年,以“培养一流专业人才,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至今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
全国主流网媒记者围观保时捷911
相关链接: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官方网站
据悉,西汽院共有三个办学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学院共有8个系(部),分设30多个专业,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等5个专业是陕西省省级重点专业,《汽车自动变速器原理与检修》等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方面做的非常有特色,很适合有志于从事汽车相关产业工作的中高考生就读。
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很多企业到校“要人”。学生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数量几乎是学生数量的2倍。因此,即便是在“就业难”的整体大环境下,西汽院的毕业生也非常抢手,不必为就业发愁。
“就业率对我们而言早就不成问题了,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就业质量,是如何提高我们学生就业之后的薪资水平和就业环境。”一位校方的老师说。
重金打造实训中心
让学生实现学校到岗位的无缝接轨
“我们学校的环境相对于同类学校而言并不算特别好,有的地方甚至有些寒酸”,西汽院的校领导在媒体座谈会上说到,“但是我们李瑞明院长在实训中心的打造上绝不吝啬,他非常重视实训中心的建设。”
除了校门口汽车人“擎天柱”,在参观西汽院的过程中,记者们还看到了很多非常酷的东西:充满童趣的“敞篷观光车”、实训中心里由学生自主设计制造的“卡丁车”、“模拟保时捷4S店维修中心”中的保时捷911,甚至连路边随意停靠的一辆酷酷的“沙滩车”,都让记者眼前一亮,仿佛走进了一个奇趣的汽车展览馆。
西汽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标准化实训中心。中心面积2万余平米,能同时容纳3000多名学生开展实训。13日上午,媒体团的记者们分别参观了汽车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营销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各专业学生在实训基地里由老师小班授课,学习汽车检测、维修、销售等各种技能,通过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知识学以致用。
比亚迪、奥迪、大众、路虎、保时捷、陕汽重卡……记者在实训基地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汽车品牌,以及这些车辆的发动机、发电机、电子元器件等等零部件。保时捷为学校提供了一辆911整车与一辆捷豹整车,以供学生们实训使用。其它各品牌的实训教室里也均有该品牌为校方提供的车辆设备,并有企业派来的专业老师为学生们做指导。
“我们希望把钱用到刀刃上,重资建设实训中心,就是希望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技能,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上的无缝接轨。这是我们办学的核心所在。”一位校方老师对记者说。
校企合作与市场接轨
一毕业就上岗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招生的“杀手锏”之一。作为保障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西汽院,这方面做的尤其突出。捷豹路虎校企合作项目、保时捷(中国)校企合作项目、奥迪校企合作项目、沃尔沃合作项目、东风标致合作项目等都非常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奥迪企业在我校招聘学生时,派了1个德国总部的人,4个4S店的技术总监还有4个老师来面试,人才选拔的标准非常严格。”据该校老师介绍,企业在培养定向人才时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因此在选拔合格人才时也非常的严格。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勤学苦练,才能为自己的光明未来铺路。而一旦进入了奥迪这样的企业,学生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而保时捷合作项目对于学生技能与素养的要求同样严格。该项目的实训中心完全仿造真实的保时捷4S店维修中心建设,学生需要身穿工服在实训中心进行学习与实践。在几年的学习之后,优秀学生将被通过面试选拔进保时捷工作。一毕业就能就业,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据悉,自2006年起,西汽院就一直在积极的开展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企业职工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先进的汽车技术,以此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瑞明与媒体记者探讨职业教育问题
在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职业学院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出来。“国家领导能重视到职业教育,我感到很开心”西汽院院长李瑞明说:“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使职业教育不再断层,变得更加有连贯性。我们将继续努力,办好职业学院,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