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为保耕地护生态建国内最长“倒虹吸”工程
新华网武汉2月28日电(记者黄艳)“我们脚下踩的工地之前是产粮食的良田,现在暂时征为工地,竣工后,这里还将‘变’回良田。”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镇长康向阳说。
新春假期刚过,位于黄集镇太山村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襄州试验段的工地已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康向阳介绍说,襄州试验段长约5公里,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地下“倒虹吸”工程的一段。
去年11月底,旨在彻底解决鄂北干旱问题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获得国家批复。这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明渠、渡槽、倒虹吸和隧洞等建筑物,以自流方式流经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随县、曾都区、广水市,最终抵达大悟县,沿线受益人口约480万,受益耕地超470万亩。
今年47岁的李德平是太山庙村的家庭农场主,试验段工地占用了他100多亩耕地。去年年底,他用短短3天时间就把100多亩蔬菜地全部清理出来,保证了试验段工地顺利开工。
“我们这里一直‘靠天收’,十年九旱、家常便饭。最近五年连遭严重干旱,不仅影响了粮食生产,连我种植蔬菜都受到影响,打井取水,成本大增,都挣不上多少钱。”李德平说,“鄂北引水给我们引来救命水,老百姓恨不得明年就建好通水。”
让李德平更加欣喜的是,这项工程不仅能解决水的问题,还不需要永久性占用耕地。三年工期结束后,所占土地会“归还”给他,而这正是得益于“倒虹吸”工程。
为了尽量地减少工程对耕地的占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专家们设计了一段“倒虹吸”工程,在地面以下并排铺设3根直径为3.8米的PCCP管,利用压力形成倒虹吸,让水自流。
湖北省水利设计院院长李瑞清介绍,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主线在老河口市孟楼镇一头扎入地下,以倒虹吸的方式穿越唐白河流域及夹河套地区,在枣阳市七方镇处再“浮”出地面,这段工程全长72公里,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大口径、高压力倒虹吸工程。
与隧洞和明渠相比,倒虹吸工程造价高,但是优势突出。老河口市、枣阳市的地形以岗地为主,地势较高,而中间的襄州区是唐白河及夹河套低洼地带,工程要穿过这一漫长的低洼地带,只有明渠、渡槽、倒虹吸三种方式。
李瑞清表示,明渠是将水放下去,到枣阳再用泵站提上来,电费会很高,势必会导致水价大幅提高,可能出现农民有水用不起的问题;而渡槽一般不能超过40米高,高了受外力影响容易产生位移,水就会渗漏,甚至出现灾难性后果;倒虹吸,虽然造价高一些,但是其运行费更低,更加安全、环保,并节约土地。
李德平说:“现在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很不容易的,而且这些年在土地上也有一些投入,永久性占用肯定是一种浪费。”李德平认为,用“倒虹吸”引水管的技术,真正体现了“科技进步、以人为本”。
据介绍,全长72公里的倒虹吸工程预算投资39亿元,不仅可以节约耕地、保护环境,还可以有效实现水体自流,防止水量蒸发和水体被外来污染源污染。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湖北省建国以来自主投资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整个输水干线全长267公里,预计投资162亿元,设计工期45个月。建成后,将彻底结束鄂北地区“旱包子”历史。(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