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需要的是身份认同
宋潇
近日,一篇名为《亲情在左乡愁在右老漂族:为儿孙漂泊在广州》的报道,让“老漂族”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现实是“老漂族”这一群体依然在不断壮大。这一矛盾的背后,更多的是儿女们深深的无奈。(10月27日《新快报》)
想一想你的周围常见的这种情景:这些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牵着孙子,看似怡然自得,眼神却充满了陌生和焦虑。他们有时沉默着不说话,仰望着城市里的高楼,有时或许笑容满面,但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他们,已经在无奈地感叹着自己不可言喻的身份困境。
众所周知,“老漂族”产生的原因无非是孤独和乡愁。这些城市里的老人表面上并不孤独,毕竟对于“空巢老人”来说,“老漂族”已经很幸福了,至少还能和儿女们享受天伦之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而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较十年前大为增加;同期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了13.26%,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可以说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在加快,同样,“老漂族”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他们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却为了儿女漂泊异乡;他们本该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却仍然要体验异乡的酸甜苦辣。有人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社会问题,认为这是社会制度和城乡差异不相配套的必然趋势。其实不然,影响这些“老漂族”的,既是面对亲情伦理时的无奈,也有对儿女无私奉献的爱。
或许,他们肩上背着书包,步履蹒跚地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或许,他们在家里做好饭菜,只为等待忙碌了一天的儿女们回家。为减轻儿女负担,他们远离故土,来到异乡,守着电视可能就是一整天。看似享受着天伦之乐,其实也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对一个老人来说,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故土和人际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空巢老人”和“老漂族”其实是同类型社会问题。一些儿女会简单地认为,把父母接到城市来住,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必须意识到,“老漂族”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和谐与否的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优良传统,如何解决他们的思乡之苦,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是广大“老漂族”所需要的一种身份认同。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