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城市的理想永不落幕
李思辉
5月28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圆满闭幕。
前后8个月的展期,逾240万人次造访,“春揽荆山、秋染霜林”的园林景观芳名远播,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一举摘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的成绩令人称道,武汉园博会影响深远。
园博会是我国园林花卉界最高层次的盛会。回顾园博会,我们固然把它当成一门综合艺术,当成一场园林盛典,但更应该由景致与文化而观照我们的生活处境与内心理想。在展现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深厚悠远的园林文化的同时,武汉园博会更在展示一种未来城市生活的理想,一个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的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理想的城市,不就是这样么,一步一景、绿色宜居、天人和谐、美不胜收。眼下,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正为不清新的空气发愁,为不干净的水烦心,为身处钢筋水泥森林而焦虑。理想的城市生态该怎么建设?园博会做出了积极探索。
武汉园博会首创选址生活垃圾填埋场,这是一座建在100万吨垃圾山上的园博园。利用园林方式改善环境,曾经臭气熏天的垃圾山,如今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带;需要二三十年自然降解的垃圾场,只用3年就建设成民众徜徉游憩的超大园林,这是“一个生态修复的奇迹”。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恢复城市生态,武汉园博会贡献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板。
还值得一书的是,武汉园博会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情怀。城市中出现中低收入群体相对聚集的区域,是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自然状态,听之任之?是以“世界性难题”为借口,推脱责任?还是把它当成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情怀与担当。园博园建在10万中低收入居民集中之所,闭幕之后永久留在张公堤,这将彻底扭转了张公堤作为城郊接合部的形象,提升主城与新城交接部的生活品质,改善数十万中低收入者的生存环境。这不正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的一次生动体现么?
园博会是一个体现城市建设理想的载体。它承载的是天蓝、水净、空气新的生态环境理想,是城市协调发展的人本理念。要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处处宛如园博园那样绿色满园、满目清新,也许暂时还不能成为现实,但它毕竟将理想生活转变成了一张可感知可践行的样板。园博园的精神实质,契合的正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的理念,契合的是“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宗旨,契合的是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
园博会已经落幕,但是城市建设的理想永不落幕。我们举办了一届精彩的园博会,还应继续开创崭新的“后园博时代”。把园博会绿色发展、提升服务、持久惠民、天人和谐的城市建设理想,拓展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