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消化中国崛起? 学者强调开战"并非不可避免"
中新社华盛顿4月14日电 题:美国如何消化中国崛起?美学者强调开战“并非不可避免”
中新社记者张蔚然
自亚投行倡议获多国热捧之后,美国学界近期关于中国的讨论显著升温,几乎众口一词地批评美国拒绝加入的做法,并进一步热议美国应如何消化中国带来的“长期挑战”。此间学者认为,两国开战“并非不可避免”,中国崛起本身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用超过一代人的时间去应对的“长期局面”。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当天就亚太形势举行听证会,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知名教授阿利森作为证人出席。面对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是否必然走向战争这个老问题,他援引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的言论发表看法,“现在不是冷战时代,当年前苏联与美国争夺全球霸主地位,但今天的中国纯粹是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行事。”
他认为,从长远看中国和美国开战“并非不可避免”,但解决两国关系面临的挑战同样需要多年努力。虽然目前还没找到解决方案,但阿里森断定,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13亿人口的中国的崛起本身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用超过一代人的时间去应对的“长期局面”。
他告诉美国议员,对中美两国相对实力构成更大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的发展,而是美国在“撕裂自己”。大多数美国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在中国敏捷地解决自身面临艰巨任务的同时,美国却陷入一种“功能失调”的新常态。
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一直是美国社会关注的问题,但随着近期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倡议受到多国热捧,加之美国所重视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迟迟未能“瓜熟蒂落”,这一话题显著升温。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当天向议员呼吁,美国加强地区军事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一个全面的亚太战略,“不仅通过TPP很重要,通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也很重要”,这都有利于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所以议员们要行动起来。
有分析人士认为,正是由于美国迟迟不批准IMF改革方案,才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了亚投行的产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近日撰文称,奥巴马政府一直鼓吹贸易的优势,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匮乏是比关税更为严重的阻碍,亚投行能给地区其他国家带来好处,美国抵制亚投行与本国在亚太的经济政策重点相悖,这似乎是美国对其全球影响力的“不安全感”压倒其口头表态的又一表现。
斯蒂格利茨提醒,美国反对亚投行并非史无前例,1990年代末美国成功打压日本提出的“新宫泽构想”,这是一个旨在帮助东亚国家度过危机的800亿美元计划,当时美国未提供替代性资金方案,但就是不愿霸权旁落。
“在一个日渐多极化的世界,美国依然愿意停留在‘G1’(一国独大)状态。”斯蒂格利茨说。
哈佛大学知名教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近日在华盛顿表示,美国私下认为他国不应加入亚投行,更多印证了美国的“愚蠢”而非“衰落”。他强调,美国可以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受益,管控好这段“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
与部分美国官员、议员和学者对中国崛起出现“严重焦虑”情绪相比,约瑟夫·奈显得颇为“淡定”,他认为中国不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理由有三,从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虽在增长但需克服转型挑战,且中国经济没有美国“尖端”,如中国生产苹果手机却只能获取很小一部分利润;以军事指标来看,美国军费开支至少是中国的4倍,中国军力无法与美国相比;以软实力指标来看,中国对软实力的投资尚未获得应有回报。
虽然很难就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给出一个“现成答案”,但约瑟夫·奈强烈呼吁美国不要把中国当成“敌人”,他对“美国感觉自己需要一个敌人,于是把中国塑造成敌人”这一点感到担忧。
他提醒,中国既不是纳粹德国,也不是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不会对美国构成“存在性威胁”,如果美国过于担忧中国崛起和本国衰落,恐怕会做出错误的政治决策。(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