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罗大极:用工匠精神上好每堂课

26.09.2018  19:42

通讯员:张晗 刘朋朋


人物简介:罗大极,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与生殖生物学。从教10年,主讲课程《人类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今年8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获理科组一等奖。此前,他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国家三等奖(2015)、第五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2016)、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16)等。


1998年,罗大极还是一名高中生,作为省赛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第三名,并由此收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抛来的“橄榄枝”。那时的他未曾想到,那年未拔得头筹的遗憾会在二十年后得到冰释。2018年,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罗大极代表武汉大学获理科组一等奖。


不足一月撰写16万字的教学设计方案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每两年一届,有来自1100余所高校的10000多名教师参加。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只有129名选手入围决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开通了赛事的网络直播,观看直播人数超过了90万。

如此高规格的赛事,面对精确到秒的现场直播,让每位选手的压力都非常大。比赛前一天,选手们要通过抽签决定上场顺序,罗大极得知自己是1号,压力倍增。但是他沉着冷静、发挥出色,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赢得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决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选手每人要选择一本教材,将其中的内容分解为20个学时,在比赛一个小时前抽取其中一个学时进行准备,并在20分钟的时间内进行教学展示。这20分钟的表现占据总成绩的75%。

自今年5月接到决赛通知后,罗大极就开始了准备。他先是选定了一本能代表学科特色的教材,从里面抽取二十个知识点作为备选展示节段。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包括一些原始文献,这让他有了一些意外收获,他发现了一些教材中存在的错误。“把一篇篇原始文献查找出来,并仔细揣摩,也让我体会到了对于老师而言,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罗大极说。

而对于如何讲好一个知识点,罗大极也有了更深的领悟。他觉得,除了讲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还得要超越课本,做一些理念上的提升,对一些科学方法进行总结。

随后,在只剩不足一月的时间里,参赛选手还需要提交参赛课程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及相对应的20个课堂教学节段的演示文稿,共计16万字的材料。到教学设计提交截止日期前一天,罗大极已经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

写好了教学方案,还要经过反复练习,将巨大的知识信息在20分钟内生动地呈现出来。三个月的反复练习试讲、修改,对罗大极来说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他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

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

理科课堂信息量大,往往就免不了枯燥乏味。”如何在20分钟内让信息量如此巨大的课堂兼具趣味性,这是罗大极要突破的关键点。

罗大极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想起了自己与遗传学的相遇。1999年,罗大极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本科。2001年,他聆听了朱作言院士的一场报告,报告提到了童第周教授培育的克隆鱼。当时,克隆羊“多莉”的轰动效应让罗大极立刻对克隆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保送研究生后,罗大极跟随朱作言进行遗传学学习研究。

2008年,罗大极留校任教,在武大上的第一节课,他足足准备了半个月。尽管这样,他还是觉得自己在“背课”。“他们觉得我很懂,但是学生们不懂。”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每次上完课,罗大极就一个个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们会很坦诚地对罗大极说出他们的疑惑。“我跟他们年龄也比较接近,所以他们有什么都愿意告诉我。”罗大极说。

十年的打磨,让罗大极知道了怎样让学生真的懂。相对于记忆,罗大极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遗传学课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内容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罗老师会运用类比的方法,让我们将分子或基因水平的概念转化成现实中具体事物去理解。”2014级本科生杨宇说。

罗大极认为,概念是学生入门的第一印象,“理科和文科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定要把概念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概念清楚了,学生才能少走弯路。

每届青教赛要经过院赛、学部赛、校赛、省赛等漫长的选拔周期。罗大极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院赛的那一天,“那天是2010年5月25号,我儿子出生的第二天。”一天一夜没合眼的他,又精神抖擞地走上了院赛的讲台。

刚留校任教时,罗大极就一心扑在科研上,工作的第二年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沉浸于科研小有成绩时,和导师的一次沟通却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老师”的含义。导师对罗大极说:“在课堂上,通过关爱情怀、音容气息、课程要点、启迪思辨,让学生有所收获,一生记忆与感念,是作为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一生追求。”这让罗大极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014年,罗大极拿到了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2016年,他被评为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同年获得第五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湖北省教学能手称号。2017年获得第三届湖北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高校组一等奖。

比赛,不仅仅收获的是成绩,还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广阔的教学视角和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一路走来,他不再“”课,而是换位思考,从学生的需要和理解程度出发;他不再单纯地讲述知识,而是让讲授更加鲜活,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更多潜藏的知识,接触更加前沿的学术动态。

母校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执着

回忆在武大的19年,罗大极说,母校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执着。无数的学者对学科的热爱和坚守感染着他,让他深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甘做苦行僧,才能求得真学问。

罗大极带实验室的研究生们每两周开一次例会。他不会规定学生需要在实验室呆多久,而是通过设立目标,进行阶段性任务监督,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和规划。

学生走进大学校门,需要一位过来人给他们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少走弯路。”罗大极担任过三届班级导师,班上有贫困生,也有少数民族学生,在他的悉心引导下,都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在专业课程和社团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

在学生眼里,他是“随和”“话不多”“关心学生”的老师。任教十年,他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获得了“最平易近人的老师”的称号,还被评为“烛光导航工程”优秀导航导师。学生们私下里都叫他“大极老师”。“我对罗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亲切温和,比起老师更像是学长一样,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学生杨宇说。“罗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探索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不仅在科研上指导我们,在科研之外的帮助更让我受用一生。”研究生赵运通说。

每个武大人都有一份浓浓的母校情怀,罗大极的母校情怀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母校的培养有所回报。在这次比赛中所收获的知识和方法,他希望能在未来的教学中全部反馈给学生们。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