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政策开窗,地方关门?

11.10.2016  16:43

  邓海建

  近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公布了网约车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京沪深三地均拟对网约车增加轴距要求,京沪二地拟规定网约车司机具有本地户籍,深圳拟要求司机具有本地户籍或持有居住证,广州拟规定驾驶员具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还得是一年内的新车。四地细则显示,“对网约车管理趋严”似乎成为共识。

  北上广深四城选择在节后同时“发力”,其示范效应和推进之心,大致可见一斑。不过,四地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刚落地就一石千浪,不少舆论皆对地方新政异常严苛倍感困惑。

  机智的网友调侃如下:以后相亲的时候,女方得发问男方,“你平时有空出去开开网约车吗”?因为有了属地新规,这个问题简直成了信息量极大的时代命题:它等于直接问对方——是否有车,是否有1.8T排量以上的车,此车的轴距是否2650毫米以上,是否有本地号牌私车,是否有本地户籍……

  问题来了:有豪车,有京沪牌照和京沪户籍的,满足这些繁杂的充要条件后,他们还会愿意风雨无阻地开网约车?现实是残酷的,据滴滴平台统计,在上海,只有20%的车辆符合轴距要求,只有2.5%的司机符合户籍要求。门槛高、要求严,指着网约车合法化过日子的共享经济,恐怕在类似属地新政下,离温饱将会越来越遥远。

  在网约车地方新政里,公众看到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加大网约车的运营成本,二是抬高网约车的准入门槛。

  这势必带来三个现实问题:首先,网约车这种“互联网+”的经济样本,只能成为孤芳独赏的样板间。滴滴官方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亿注册用户,约1500万注册司机,日完成订单突破1400万单。如果地方新政坚持北上广深的价值取向,那么,数百万就业岗位、数百亿交易额度,都将会成为泡影。而这部分机会成本,未必能在替代性产业中找到出口。

  同时,新政一旦上演挤出效应,网约车对城市出行效率、环保资源配置等层面的积极意义,也将化为乌有。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传统出租车改革迟迟不能掀起盖头的当下,这样的新政,如何激活其壮士断腕、融入市场的勇气?若北上广深是“先遣信号”,各地新规皆照葫芦画瓢,网约车有没有生路不说,群众是个怎样的反应呢?

  网约车新政,不能到了地方,就成了一场空欢喜。当顶层设计为网约车打开一扇窗的时候,怕就怕天高皇帝远的属地管理,紧接着就关起了最后一道门。好在,这些政策尚在“征求意见”中,但愿定论时的地方新政,能稍稍温柔几分、前瞻几寸。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