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不到车”是生动的体验式调研
张培元
“去开网约车立法座谈会,打不到的士,网约车约了几次才有人回应。唉,40分钟了,还在风雨中等待……”10月18日下午,前往参加网约车立法座谈会的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因遭遇网约车“打车难”而迟到。其所发微博引发网友热议。韩志鹏认为,把网约车管起来是有必要的,但规定不能苛刻,应适当放宽。(10月19日《新快报》)
按照某个网络流行语的表述,急着参加会议的韩志鹏那一刻心情真可谓“蓝瘦香菇”。颇具黑色幽默味道的是,此会名称就叫网约车立法座谈会,巡游出租车拦不住,网约出租车约不到,“打车难”难住了急欲为网约车新政建言献策的民意代表。
换一种角度看,政协委员韩志鹏所遭遇的“打车难”,也算是生动形象、形式活泼的体验式立法调研。正是站在风雨中默默等待的几十分钟,使其能够更加客观地站在民生立场上为网约车市场某些病症把脉问诊,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找出病因开出药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约车市场,必须终结“野蛮生长”,纳入市场监督管理的正常轨道。但地方政府作为各地网约车市场的仲裁者和规则制定者,也应在平衡各方利益、兼顾市场发展和环保安全等方面求取最大公约数,拿出促进网约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好措施、好办法。否则,若为了护手心而“误伤”手背,或以过于苛刻繁琐的规定倒逼网约车出局,这都误读了国家关于从制度上放开网约车市场准入的政策本意。
如今调研已经成为法律出台、政策制定的标配程序。少一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形式主义,多一些田野调查和场景式体验,十分必要。在一些城市新近公布的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稿中,某些内容与公众期望存在不小距离,个别要求被批有违就业公平、存在户籍歧视。检视那些稍嫌粗糙的文本、语气生硬的措施,起草者估计没有经历韩志鹏那样的体验。
职能部门及有关官员不能只会扮演高高在上的监管者这一种角色,也要学会换位思考,深刻体会和准确掌握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不能使公共决策偏离民生原点。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