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培育绿色特色产业 打造生态环保农业

16.06.2014  17:36

  竹溪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区源头,打造生态农业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转型跨越,竹溪县农业局坚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认真履行农业生态环保职能职责,打造竹溪一方耕耘净土,还田野村庄一抹绿色,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014年,在竹溪县委、政府“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和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战略目标指导下,竹溪农业局按照立足生态搞开发,围绕资源特色上项目,抓住项目促发展的战略思路,推动了绿色食品与特色产业开发,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竹溪茶叶、竹溪贡米纷纷走向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打造精品名牌。 围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基地建设,主攻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卫生标准、条码标识等等。截止目前,全县获无公害认证茶园15万亩,有机茶园面积5万亩,竹溪贡米有机认证500亩,绿色食品生产认证1万亩。竹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家,已获省级著名商标6个,“龙峰”茶、“竹溪贡米”获得国家地理标产品保护,获省级知名品牌8个,12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16家企业的25个农产品分获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达11家。如今龙王垭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顺溪腐乳、清海无公害蔬菜已成为竹溪特色产品的响当当名片,纷纷进军入各大中型城市的超市,为促进我县农产品流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坚持培植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打造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进一步完善了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建立绿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制定绿色农产品管理办法,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促增收,推进标准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并促进技术改造升级,围绕有机绿茶标准化生产、魔芋“两病”防控、中药材GAP生产示范、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板块基地。并结合竹房城镇带建设,该县在10个乡镇先后建成了县河生态农业示范园、水坪循环农业示范园、城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中峰品牌农业开发示范园、蒋家堰关垭子多功能农业示范园、龙坝生态果茶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新建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经营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或示范园区35个以上,年实现休闲农业纯收入200万元以上。同时,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减轻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三是坚持发展高效环保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我县发展生态农业起步较早,我县的农村沼气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近20年的探索,目前全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农村能源建设已成为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通过在走访村调查,农村通过推广“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收到了一沼多用、一举多得的效果。农村沼气建设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提供了工程保障;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突破口;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是坚持推进生态种植,提升农产品效益。 生态种植是提高农产品效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大力推广绿色模式、绿色工艺、绿色技术,推进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广的“三结合”,即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与无公害农业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农业环境治理相结合,促使生态农业建设上档次、上规模。并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约型施肥技术,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截止2014年,我县已有30万亩以上的作物运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举办粮油、茶叶、烟叶、生姜等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使水稻亩增产50—75公斤、玉米亩增产40—50公斤,油菜亩增产20—25公斤,测土配方施肥成果运用充分展示出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功能和节肥效能。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病虫草鼠害生态控制技术,建立了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2014年,我们在龙王垭有机标准茶园、中峰贡米示范基地、城关蔬菜基地、龙坝烟叶等全县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广生物、物理防控方式,引进了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病虫防控新设备100多台套,示范应用达到节支、节药、环保、提质、增效的根本目的。同时在个别乡镇、村组先行开展“少施一斤肥”、“少打一遍药”行动,提高农业生态保护和自我修复功能。

  二、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 、农业灾害应对措施积极,但自然灾害可控性差。 应对自然灾害我们虽拥有宝贵经验,但农业大多数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农业自然灾害等气候影响农业丰收的不可预测性增加,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生态农业发展进程,影响了农民增收。

   2 、生态农业建设虽取得进步,但保障经费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们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提高生态效益、调优生产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普及率、转化率、贡献率还很低,从而降低了生态农业发展空间。还需在研究和探索创新机制、创新推广方法、增加科技投入上下功夫。

   3 、生态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但产业化发展不够。 我县基地建设规模、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为竹房城镇带经济发展作了很大贡献。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基地建设质量差、产出效率低下;加工水平低、还处于卖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阶段;龙头不强,龙头企业发展处于“小的长不大、大的做不长、长的没做强”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3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有力,但创新动力不足。 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财力不足、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方面。科技成果在生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方面推广应用薄弱,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程度不高。

   5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但剩余劳动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通过对农村创业人才、富余劳动力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了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但农村劳动力严重溃乏和不足是影响生态农业建设的巨大因素。

  三、竹溪县生态环保农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1 、以政策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抓好信贷扶持。引导特色生态村、生态特色示范户发展特色产业,并给予小额贷款等扶贫政策,同时对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给予优惠支持,解决企业收购资金短缺问题。二是抓好奖励扶持。继续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发展的办法,扶贫资金向种养大户、种养大村、规模种养乡镇和生态特色龙头企业倾斜。三是项目扶持。加强对龙头企业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的扶持;特别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四是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在生态特色产业集中区域成立与产品销售紧密结合的专业合作社,解决销售难问题,并对合作社运营给予正确引导、技术支撑、信息服务和资金扶持,使其发挥桥梁、纽带和主导作用。五是加强技术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和执法管理力度,杜伪劣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2 、以推广绿色现代农业技术为抓手,创办十大绿色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板块工程。

   一是 完善绿色生产规程。组织农业专家完善有机贡米、脱毒马铃薯、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等绿色种植规程,按流程要求指导粮油、茶叶、蔬菜等作物生产,只有用标准化的、绿色的流程,指导农业生产,才能更好地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是 创办十大绿色创新农业技术示范样板工程。切实将优质良种、沃土、绿色植保防控、生态循环种养、轻型简化栽培、间作套种、节药节肥、高产创建、抗灾减灾、科技入户等十大农技工程广泛应用于全县主要农特产品种植区,年推广和辐射带动面积60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农户5万户以上。 三是 加强绿色产品的源头技术指导。特别要指导农户开展农业、物理、生物等方法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杜绝应用高毒、高残农药,引导农户自主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坚持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黑光灯、生物农药、施放天敌、性诱剂等“绿色植保”节药防控措施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全县大宗农特产品绿色供给。

   3 、以加强生态农产品监管为保障,维护生态农业生产源头。

  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是打造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下一步,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强监管力度。 一是 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并指导种植基地搞好标准化生产,宣传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 二是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2013年要查处一批种子、肥料、农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案件,对问题种子、高毒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含量超标化肥,责令下架和处理,严禁上市销售,实现农业投入源头可控,确保吃得放心。 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超市、批发市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监管和质量检测力度,坚持从源头上、服务环节上、检测结果上、制度执行上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4 、以服务生态产业为着力点,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 服务好“四百万工程”。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加大品种改良力度,高标准、高规模、高质量、因地制宜地指导新建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 服务好龙头企业。选择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县域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植,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并加强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日常监管和审核认定工作,优化龙头企业。 三是 服务好精品名牌。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品牌申报,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和创建力度。 四是 服务好产业项目建设,计划申报3—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绿色农产品品牌争创、绿色植保防控、绿色农业产业和板地基地建设项目;成功引进一批生态环保型、节能增效型、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业招资和引资项目,实现政策和项目向绿色农业集聚,发挥绿色农业强大支撑作用。

   5 、以新型农民培训为载体,加快生态农业理念提升功能。

  坚持以“阳光工程培训”、 “新型农民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农业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生态农村科技进步,服务县域主导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宗旨,把科技培训与支柱产业相结合,农民培训与本土就地就业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田间指导相结合,为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科技型农民,造就一批观念新、有技能、素质高的科技带头人,为全县粮油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批“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将成为实现粮油增产的后备军,将着力解决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样种好地?”的现实问题。

   6 、以农业多功能性开展为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生态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园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地,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如中峰镇绿之恋园林有限公司就是我县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生态休闲观光示范园,要依据当地特有资源环境,大力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加快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文明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