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代圣旨等58件“绝密档案”首次亮相
乾隆年代的圣旨、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的手稿、题写了“清华园”三字的清代重臣那桐的日记……6月9日“国际档案馆日”当天,北京市档案馆将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特藏库”,此前从未公开露面的58件绝密档案原件将首次亮相。
进库前先穿鞋套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来到位于档案馆二层的“特藏库”,尝鲜目睹了这些绝密档案的真容。进入这间神秘的库房之前,所有人都需要先存包,并穿上鞋套。所有的照相、摄像设备,包括手机都一律禁止带入。“‘特藏库’从来不对外开放,这里面都是最珍贵的档案资料。我在档案馆上了这么多年班,今天还是第一次进去。”一位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
一进入“特藏库”,淡淡的樟木香以及丝丝凉意便扑面而来。58件珍贵档案整齐地搁置在樟木制作的展柜内。虽然室外是40℃的高温,但屋子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穿着长袖的白大褂。“这里的温湿度常年恒定,一般人会觉得温度偏低,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纸质档案,温度高了纸片会容易发黄。”工作人员说。
九大类绝密档案首次亮相
首次公之于世的58件珍贵档案,共分为9大类。第一类为重大历史事件档案,包括孙中山奉安大典、五四运动、北平和平解放等珍贵档案;第二类为年代久远档案,包括清乾隆年间的诰封等;第三类为珍贵老照片档案;第四类为名人手迹档案,包括《那桐日记》、《杨度日记》原件等;第五类为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包括剿抚澎台机宜、京张路工撮影等;第六类为革命历史档案,包括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作为党费交纳的白金戒指等实物档案等;第七类为日本侵华档案;第八类为北京城市规划档案;第九类为奥运档案,包括北京市承办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申请书等。
参观须提前预约公众参观名额100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档案,“特藏库”将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接受参观。6月9日当天接受公众和专业人员限额各100名,即日起观众可致电北京市档案馆进行预约。
此外,今年还将有一批档案期满解禁并向社会开放。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今年,市、区县档案馆将首次面向社会统一开放一批档案,包括市政协、市科协、北京同仁医院等11个单位有关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参政议政等相关内容的档案共18709件,这些档案大部分形成于1978年至1985年。16个区县档案馆共开放档案42640卷件,大部分形成于1982年至1984年。文/本报记者赵婷婷
档案揭秘
《京张路工撮影》见证中国铁路发展史
《那桐日记》的主人那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那桐日记》起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止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共36年,约80万字。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晚清及民国初年的政治、外交、军事及官僚日常行为生活。
由于身处要职并处在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那桐日记》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系统完整,时间跨度大,历经了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入京、辛亥革命、溥仪退位等重要阶段,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官僚机构的运转都具有重要价值。
遗憾的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23日至宣统元年(1909年)5月13日的第20册日记在“文革”中不幸遗失。那桐不仅是满清末期的重臣,而且还多才多艺,擅诗文,好金石书画,犹以书法见长,现存于北京清华大学中的“清华园”、“清华学堂”匾额,就是那桐亲笔题写的。
《剿抚澎台机宜》和《京张路工撮影》这两份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中,《剿抚澎台机宜》是反映17世纪清政府收复台湾的珍贵档案文献,由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幕僚宋淏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所著。后经姚启圣作序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成现稿。整个文本全部手书,是世间仅此一份的“孤本”。
该文献内容为姚启圣和宋淏对台湾郑氏政权的剿抚政策和策略的建议,同时详细记载了澎台岛屿、山川、风物、城镇、民俗的情况以及台风的发生规律。清朝国史馆在撰写施琅传时,将平定台湾的功劳全归于施琅,以至后人论及康熙年间平定台湾,多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启圣,对此,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议,这份档案正好为我们解开疑团,为深入客观了解姚启圣及清政府收复台湾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京张路工撮影》主要记叙的是中国自主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沿线各站点、主要路段实景以及通车典礼情况。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摄影师谭锦棠拍摄,上海同生照相馆制作,分为上下两册,共178张照片,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史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