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行政救楼市”弊多利少
近日,某市财政局发布消息,决定对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向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提供贷款,且贷款利率不超过(含)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当地金融机构,按金融机构实际发放符合条件贷款金额的3%给予财政补助。
针对近期楼市出现的低迷之势,一些城市纷纷松绑楼市限购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救市之举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激活作用。不过,地方“首套房贷补贴政策”,是动用财政资金来救市,其产生的“连锁效应”,值得关注。
其一,有误导刚需购房者之嫌。房价持续高涨,把刚需购房者挡在了改善住房条件的行列之外。当房价出现了下降趋势,楼市低迷影响到地方土地财政收益时,一些地方政府却站出来出台“首套房贷补贴政策”,鼓励刚需人群积极购房。大量刚需购房人群很有可能会冲着优惠政策而来,“有条件的自然不在话下”,那些“没有条件的自然也要创造条件”,容易造成刚需购房者“一窝蜂”盲目跟进,给日后正常生活埋下隐忧。
其二,有政策倾斜用错地方之嫌。如何把纳税人的钱用到保障改善民生和支持创新型产业上来,考验着地方政府在合理支配财政支出方面的能力和智慧。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一看房价下跌,支撑地方土地财政的楼市要出问题,顿时心急火燎,出台政策想托起下行的楼市。其实,当前一些实体经济领域也同样遇到了困难,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更需要地方政府发挥托举之力,帮助渡过难关。若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地去救楼市,很可能是给存在泡沫化的楼市帮倒忙。
其三,有拉银行为房价托底之嫌。贷款规模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房价涨跌的重要因素,近来,房贷吃紧,让购房者欲贷而不得,影响到了房屋的销售进度,造成了楼市处于进退维谷的僵局。一些地方政府动用贴息的政策优惠来鼓励银行扩大放贷的规模,表面上看是为了促进解决居民住房的民生问题,但实质上是解决楼市低迷、库存量过高的经济问题,以维持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趋势。
可见,“行政救市”的弊端显而易见,地方政府不能看到楼市出现一点点风吹草动就闻风而动。当前,房价正朝着合理的区间理性地回归,在这个节骨眼上,地方政府利用政策扶持来力挺楼市,显然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不符,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不符。(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闻一言) (编辑:廖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