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魅力

23.04.2015  11:51

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那些恒久地吸引着我们的东西:总是让我们不自觉地拿起,舍不得放下;总是让我们不时地想起,忍不住回味;总是让我们由衷地心生敬意,情不自禁地引作权威。

经典种类繁多,总是不断地满足着我们内心的需求。可以说我们的内心有多复杂,经典的种类就有多繁复。

经典何以能恒久地吸引我们?

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它的语言。“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彻未到之时,此间有何景物。”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的笔触游走。当然,这里是译者。我们顺着译者连桐城派名宿都击节叹赏的古雅的译文,不经意间就会领略社会学意义上的进化论,领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在这里还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叙事的手法。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人论诗时被称为赋。赋就是铺陈其事。相关的手法还有比与兴。汉章帝时的大司农经学大师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运用比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这样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连串繁复而独特的比喻直教人眼花缭乱。而对于另外一个可作为君子之好逑的窈窕淑女,古人却不直接描述其美,起首只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据说是雌雄配偶固定的关关叫着的水禽,引发了作者之感慨,作者由此联想到的是那位可作自己配偶的女子。这种手法就是兴。

那些了不起的作者总是用那些或者朴实或者华丽的语言撩动我们。他们总是将道理藏于其中,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啊。但随后井蛙夏虫,每况愈下,而每下又愈况。这是庄周,一个善于打比方讲道理的大师。他用简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他布置的宏大的道理花园,一草一木,都令我们惊奇不已。

还有孔子,他一生述而不作,没有像庄周这样留下有明确知识产权的作品。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学生奉作至理名言,悄悄地记下来,并最后汇编成册。我们由此知道了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三“”让我们由此而知道人生应当自觉地学习,快乐地交友,恭谨地自处。子还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在日夜不停地流,经典在我们心头日夜不停地默默滋养。

经典吸引着我们,因为经典中的道理通常蕴涵于或蕴涵着理性。读《几何原本》,我们会惊讶于其相关定义之简洁,简洁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精致的骨感。点是没有部分的。线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一线的两端是点;直线是它上面的点一样地平放着的线;面只有长度与宽度……从这些定义以及公理,欧几里得通过严密推论,得出定理,演绎出了一套严密的几何体系。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及牛顿等都受过该书之惠。可以说整个近现代科学都受到其影响。青年梁启超读过此书译本后称其“字字精金美玉”,乃“千古不朽之作”。

经典作家们善于运用其理性来讲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在这里说的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肯定要逐利。而亚当·斯密在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时,指出在一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个人因追逐个人利益,经常会促进社会利益。而看洛克的《政府论》,从破到立,你可感受到一种清晰的逻辑,一种理性的思考。自然状态的人完全自由和平等。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但当发生纠纷时,自然状态下没有人所公知的法律、公正的裁判者及执行者。这样就导致了社会政治及政府的起源。政府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有立法权、执行权及对外权。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来实现某种目的,当目的被忽略甚或遭受打击,委托必然取消。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在对“君权神授”的对抗中,这样一种手术刀般锋利的理性批郤导窾,令旧体系豁然而解,也使人们的思想焕然而新。

理性之外最影响人生的是情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总是有些句子刻画细腻,描抹如真,能引起我们无穷的想象,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是的,品味经典,我们的情感能得到熏陶,我们的理性能受到训练,我们的认识会因之潜移,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因之改变,我们整个灵魂都会在阅读中得到陶冶,进而升华。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