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国宝级导演”锡兰:孤独指引我走向电影之路

27.06.2019  10:33
        上海6月21日电 题:土耳其“国宝级导演”锡兰:孤独指引我走向电影之路

  记者 缪璐

  从学工程到从事摄影再到最终成为导演,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努里·比格·锡兰一直都在寻找“能更好表达人类深度和复杂性的媒介”。

  “我非常喜欢文学,这可能跟我不是特别社会化的性格很契合,但是我又不是很擅长文学,因此我选择了导演。”锡兰如是评价自己。

 

  1959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的锡兰,在土耳其被称为“国宝级导演”,他也是经常登上戛纳电影节领奖台的优秀导演之一,入行至今共有6部剧情长片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过戛纳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评审团奖等多个奖项。

  大器晚成的锡兰36岁才做成了自己的第一条片子,锡兰表示,他真正意识到想做电影是在服兵役的时候,那时他不认识部队里的人,就是这样一种孤独让他读了非常多的书,从而把他指引向了电影之路。

  喜欢并享受孤独的锡兰,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其电影经常就在家旁边的社区街道进行拍摄,并时常在电影中和家庭成员一起表演,并且其电影作品始终洋溢着一股弥散不去的忧郁感。

  锡兰坦言,自己就是一个很忧郁的人,“对我来说这应该是生命当中比较悲剧的事情,但我希望用忧郁创造一种生命的意义,让生命更持久。

  锡兰有着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用深沉悠长的镜头描绘生命的轨迹,用充满诗意的对白写作和文学性极强的叙事方式准确表达其哲学思考,让观众在沉默中窥见人生的真相。

  锡兰早期的电影中对白和背景音乐使用非常少,他希望能通过环境中呈现的最天然的声音来表达当下的情感,比如风声、鸟鸣声等。随着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锡兰开始做不同的尝试,在电影中逐渐加入了比以前多的对白。

  长达196分钟的电影《远方》,就有一大半的时间,观众需要陪伴主人公们辩论、困惑、争议。有影评人觉得,这是锡兰刻意加入了自己对人生诸多层面的思考。

  但锡兰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这些对白并不是作为技术性手段想告诉观众什么,他只是故意和观众们玩了个“小游戏”,在编辑和拍摄电影的时候,他并不会为所有角色都赋予真实的对白,他希望观众能在看过电影之后,自己去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谎言。

  锡兰认为,电影是自己唯一的表达方式,所以对他来说,每一场电影的灵感都是一次机遇,“我不是一个多产的导演,不会在短时间里拍很多电影,因为我觉得每拍一部电影都会影响我,改变我,所以我并不着急。

  对于未来是否会尝试拍土耳其题材以外的电影,锡兰笑着说:“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哪些细节,细节对于导演来说就是我们的表达语言,土耳其文化的每一个细节我都非常了解,但其他地方我不行。

  作为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锡兰对奖项却有另一套看法:“评委会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不用将最终的决定和结果看得那么严肃,更多时候取决于这部电影出现在对的时间里,电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