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别山的扶贫“大合唱”
新华网武汉12月26日电题:红色大别山的扶贫“大合唱”
新华社记者周甲禄、皮曙初
县县都通高速公路,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倍;规模以上工业从775家增长到1297家,3天落户一家企业,5天就有一家企业投产。自2011年初湖北省部署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鄂东黄冈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土地,每天都在演绎片区大开发、产业大发展的新传奇,形成新形势下的革命老区扶贫大格局。
片区攻坚“大串联”
黄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是,贫困、落后的标签一直与黄冈相伴。“黄冈过去为什么比较落后?一边是大别山区,一边是长江天堑,交通不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
要想富,先修路,湖北省专门编制《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色公路规划》。以交通为突破口的片区攻坚持续开展。
短短几年,黄冈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411公里,武汉到黄冈城际铁路开通,两地只需28分钟。六条铁路、七座长江大桥、八条高速公路,黄冈一跃成为省内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市。
全长460公里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贯穿7个县市23个乡镇,沿线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旅游区38个景点景区串珠成链,惠及230万老区人民。他们称之为“致富路”。
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定位。黄冈市结合实际,利用独特的“红”“绿”资源,“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做好片区开发大文章。
双强双兴“大支撑”
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黄冈市提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实施“双百工程”,即每年重点推进100个在建项目、谋划推进100个拟建重大项目。
实施“双强双兴”近两年来,已经深刻改变黄冈。工业从小到大,全市建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5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32个,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681个亿元项目挺进大别山。
文化是黄冈的特色,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市区投资200亿元的恒天文化创意城开工建设,红安将军文化城、麻城移民文化园、蕲春李时珍健康养生产业园、黄梅禅宗文化园等主题文化产业园建设风生水起,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引擎、新动力和新名片,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2013年6月,黄冈启动大规模的市校合作。到目前,已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所高校院所“牵手”,签约合作项目42个,共建省级科研平台23个。
“通过借智引才,突破了贫困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黄冈市长陈安丽说。
湖北行星传动设备有限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建“传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非圆齿轮传动系统等5项技术攻关。
精准扶贫“大合唱”
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曾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贫困山村,但如今呈现眼前的则是一派如诗如画的新农村图景:屋后倚青山,门前绕绿水,家家户户新楼房。
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说,英山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捆绑使用,解决了制约百丈河发展的通电、通水、通路、通讯等问题,并帮助发展起茶叶种植业,成为百丈河村脱贫致富的“药引子”。
近年来,黄冈市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全市党政机关共组成4184个工作组,对口帮扶4320个村,一共筹集、整合投入各类帮扶建设资金10.8亿元。
在这些“药引子”资金的引导下,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达242家,种植业基地面积达800万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英山“茶生态”、蕲春“药旅联动”、麻城“五朵金花”等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成为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以整村推进重点村为平台,采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建设,引进市场主体和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形势,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0多亿元。
利用扶贫资金聚集效应,引导105家企业投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共覆盖近千个贫困村,54万贫困人口。
黄冈市扶贫办主任方荣说,各种资源要素被吸引向贫困地区配置,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革命老区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大合唱”“交响乐”。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