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如何下“绣花”功夫 政协常委会议围绕新问题出实招
中国网 记者 张宁锐 秦金月 北京 报道
编者按: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绣花”功夫不是表面功夫,需要有耐心,踏踏实实地、一针一线地去干,不能一蹴而就,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贫困需要不同方案,因人因户因村施策。
8月2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围绕“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议题,研讨问题,建言献策。
据悉,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之后,全国政协开展的一项重点民主监督活动。也是在去年召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基础上,聚焦脱贫攻坚持续跟踪、接力建言的重要履职实践。
精准扶贫如何下“绣花”功夫 政协常委会议围绕新问题出实招
8月2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议题是围绕“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建言献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开幕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应邀出席政协常委会议并作报告。汪洋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地方也存在帮扶不够准、工作不够实、质量不够高、监管不够严、脱贫不够稳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承认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认真解决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要坚持现行标准和时限,稳中求进开展工作,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坚持精准方略,狠下“绣花”功夫,提高扶贫实效。坚持突出重点,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老年人、重病患者、残疾人等重点贫困群体帮扶。坚持求真务实,力戒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坚持较真碰硬,严格考核监督,压实攻坚责任。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强化社会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政协监督性调研发现14类新问题
这次常委会议完全是“有备而来”。从今年3月至6月,全国政协围绕“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先后压茬开展两轮监督性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李海峰、王正伟、马飚、马培华带队,组成15个调研组43个调研小组,先后赴15个省区市75个县区,集中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层次、规模、力度和覆盖面,开创了十二届全国政协之先,取得重要履职成果。
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被提出。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客户端)记者根据相关会议文件,梳理出以下5个方面14个具体问题。
★深度贫困问题凸显,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突出短板:
1.深度贫困问题已由扶贫重点转为攻坚难点。
2.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工作亟待加强,机制还不完善。
★贫困人口结构发生新变化,扶贫资源跟进滞后:
3.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成为稳定脱贫新难点。
4.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比明显上升,脱贫受影响。
5.农村留守老人贫困和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些地方重硬件轻软件、重当下轻长远,扶贫工作偏重短期效应:
6.技能培训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占比少、内容不对路。
7.少数地方易地扶贫搬迁走了样,“挪穷窝”和“换穷业”不配套。
8.低保兜底与扶贫政策不衔接,执行有偏差。
★扶贫资源缺乏整合统筹,社会扶贫面临不少制约:
9.一些地方财政资金整合不到位,使用不规范、不算账。
10.社会扶贫限制比较多,激励不到位。
★部分地方扶贫措施缺乏统筹谋划和科学论证,存在风险隐患。
11.产业扶贫项目仓促上马,低端化、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
12.一些地方“融资补缺口、政府加杠杆”,政府性债务有所加重。
13.一些地方小额扶贫贷款使用存在隐患。
14.一些地方群众因政策受益不同产生心理落差和负面影响。
除以上,全国政协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干部对脱贫攻坚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急于求成、层层加码、堆盆景、算巧账等现象;少数地方存在干部大包大揽、贫困群众“等靠要”,脱贫摘帽“干部急、群众看”的现象;少数干部能力不适应,存在改革创新不足、对接市场办法不多、偏重短期效益和追求形式的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扶贫干部感到任务重、压力大,填报数据表格重复、过多,检查督导过于频繁,而培训提高和关爱奖励不够。
针对性提出19条破解实招
针对上述5个方面14个具体问题,全国政协调研组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据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和会议文件,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客户端)记者梳理归纳了以下6方面19条建议,全是干货。
★实施脱贫攻坚专项培训行动,提升基层干部脱贫攻坚战斗力:
1.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水平。
2.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更加有效地发挥脱贫攻坚考核指挥棒作用。
★耦合搭建超常规举措“工具箱”,有力保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4.进一步做实“三区三州”扶持政策体系。
5.进一步加快破解区域突出制约问题。
★统筹优化扶贫资源配置,确保精准聚焦贫困人口脱贫:
6.切实加大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帮扶救助力度。
7.统筹推进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8.着力解决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贫困和养老问题。
★在拔穷根上下“绣花”功夫,筑牢持续稳定脱贫基础:
9.下更大气力把扶贫产业做特做优做精。
10.实施更大规模、更加精准的技能培训计划。
12.切实加强低保兜底工作指导。
★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集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13.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支撑和撬动作用。
14.引导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15.更加注重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
★密切关注各种风险隐患,积极主动防范化解:
16.加强产业扶贫市场风险跟踪研判。
17.管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18.引导规范金融扶贫方式创新。
19.防范化解新的问题和矛盾。
委员们还建议,及时总结我国扶贫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有效做法,前瞻性地开展“后2020”反贫困研究,推进扶贫工作法治化,不断完善反贫困“中国方案”,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为全球反贫困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现场多角度建言献策
本次政协常委会议特别设置了六个专题,委员们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为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
可在和田设立产业扶贫试验区,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东部对口扶贫省市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去。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就业脱贫,这是一个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尽早脱贫的路径。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
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来监测脱贫攻坚的进展和成效,这同时也有助于发现问题、聚焦短板。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建立考核督查问责制度。建议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不仅要看脱贫目标实现的情况,还要看过程和进展,实现动态监测评估考核。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毕节市副市长冉霞:
应当加强扶贫数据整合,着力解决扶贫基础数据不互通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技术在扶贫领域内已有初步应用,但是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并没有完全打破,大数据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效能急需有效开发。建议在整合数据资源的同时,确定涉及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范围,统一扶贫数据的交换标准,实现扶贫信息的区域共享,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决策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印红:
目前中央财政涉农资金在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的政策已经出台,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特别是要注意研究解决整合后出现的新问题。建议扶贫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工程内容应当与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建设、电商发展、乡村旅游等财政支持项目融合推进,避免相互之间不协调。
全国政协常委、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兰云升:
当前扶贫资金大幅增长、投入持续加大的同时,更要注重监管。拧紧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的龙头,同样需要整合好监管资源,引入第三方机构做好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巡视、纪检监察和审计联动,将监督资源有效整合、事前事中事后动态跟踪,实现资金全过程监管。建议运用大数据及时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扶贫对象具体情况,政府投入扶贫项目的原则、主体、内容、时限和形式等公告公示,便于接受全社会监督。
全国政协常委、海军原副司令员苏士亮:
制度整合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纵向看,很多制度执行时上下级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对接;横向看,与同级其他部门之间缺少协调互通,导致有的政策制度之间相互掣肘、难以落实。建议统筹整合现行制度,让精准扶贫措施、政策“无缝衔接”,一切以扶贫成效为准绳。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
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何丕洁: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落实,关键在人。这个人,除了群众,还有广大的基层扶贫干部。基层扶贫干部一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我们要多倾听扶贫一线人员的困难和需求,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调动群众脱贫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这篇大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监事长施杰:
扶贫政策要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上入手,通过自身努力脱离贫困,让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对贫困群众来说,没有内生动力,再多扶贫政策、资金也只能管一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贫困户“钓鱼”的方法,努力营造一种勤劳致富的氛围,让每个贫困群众都发自内心的想要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