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拖行李箱赶活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军营
读者体验工兵铲上煎鸡蛋。
萌宝宝也上阵体验。 胡汉生 摄
晚报小读者学叠被子。
空降兵硬气功表演,头碎啤酒瓶。
武汉晚报讯 本报记者胡义华 李小娟
[最感人] 答题,只为与部队男友见一面
25岁女孩冯燕红,差点与武汉第四届“军营开放日”活动擦肩而过。
知识竞赛答题截止最后一天晚上8点,在洪山区洪福添美城市广场上班的冯燕红,从武汉晚报上得知这个消息,马上进行答题,并通过邮箱发来一份热情洋溢的信件:“我的男朋友,正好在黄陂这支部队,我很想在29号那天去看看他。不知道现在答题还有没有名额,但是,我想试一下,不想放弃。”
原来,冯燕红有个高中男同学在这支部队的勤务连。两人是恋人关系,平时很少见面。男友高中毕业后就到部队来了。“我要支持他的部队工作,上次9月3号在北京阅兵时,得知他们部队也去了,我盯着电视在看这支威武的部队。”
9月28日正是冯燕红的生日,她没有休息,而是将假日挪到9月29日,只为到部队来,实地看一看阅兵,看一看男友。在演练中,官兵身着一样的衣服,她用目光仔细搜寻男友。终于,见到男友在演练中,别提多高兴了。
[最激动] 觉得解放军叔叔有特殊功能
武汉常青第一学校,这次组团49名学生,集体参加“军营开放日”活动。
看到军事科目汇报上空降兵的威武雄姿,他们稚嫩的脸上,全部写满自豪。六(5)班男孩梁锦文,清早不到6点就起床了。得知要到上甘岭战役所在的部队去看看,他激动得一夜没睡好,很早就起床了,“黄继光的故事,我们太熟悉了!没想到,就是我们现在要来的这支部队。”
9月3日的阅兵,那是在电视上看的,梁锦文就觉得很厉害了。这次现场观看空降兵的摸爬滚打,“觉得解放军叔叔有一种特殊功能,很震撼!”参观“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时,看到空降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通过天梯救出500多人,梁锦文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次走进部队。
在现场,每位孩子都拿出笔纸,在认真记录。六(2)班女生王佳雯说,回去后,要把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最兴奋] 凌晨4点从江夏出发赶活动
昨天凌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家住江夏的佘小姐就已经到达汉口的集合地点了。
佘小姐自称是“伪军迷”,平时对部队生活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接触机会少,所以军队对她来说,是非常神秘和具有吸引力的。“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感觉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军人身上的那种精气神,他们利落的气质,雷厉风行的作风,都是我羡慕并且需要学习的。”
当她看到武汉晚报报道了武汉第四届军营开放日活动,并且可以答题参加后,迅速行动,抢到了一张入场券。
凌晨4点40分,佘小姐就从江夏出发,那时天还没亮,她叫了一辆的士,原本打算坐的士到光谷,再转地铁到汉口。没想到,到光谷时,地铁站门还关着。“我直接打的到了汉口。来了之后才发现,实在是太早了。”
参观完毕之后,佘小姐表示这一趟来得很值得,下一次如果有机会她还会来。
[最痴情] 拖着行李箱来参观
在一群参观者中,肖小姐非常打眼,因为身材娇小的她拖了一个大大的行李箱。
为什么参观军营还要拖行李箱?肖小姐笑着说,其实她是参观完之后就要去赶火车回老家的。
“空降兵部队在我眼中一直很神秘,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不管怎样都要参加。我知道活动日期,为此还特意推迟了回家的时间。”时间安排这么紧,如果不能按时结束参观,赶不上火车怎么办?肖小姐说:“那我也要坚持到活动结束,火车票可以改签,可是参观军营活动千载难逢啊。”
肖小姐说她对部队很有感情,以前在电视里看到关于部队生活的电视或者纪录片,很憧憬部队的生活,也想亲身参与其中。
“武汉晚报的‘军旅’姻缘会我也报名了哦,祝福我成功找个军人吧。”
[最执着] 一家三代都是军人
“祖孙三代都是军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来。”67岁袁崇国,手里拧个袋子,这里都是他的宝贝,当兵时期的一些珍贵照片和文字。他的爷爷袁学福,曾是李先念青少年时期的木工师傅,革命活动的坚定支持者。
袁崇国告诉记者,他家住黄陂塔耳乡叶家田村,祖辈四代是木匠。黄麻起义受挫后,李先念受组织派遣,回到叶家田村袁学福家,以木匠身份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冬,在一次与突然来搜查的敌人斗争中,为了掩护李先念同志,年幼的五子惨遭杀害,他本人也投入了革命。1962年2月4日,享年71岁的袁学福同志逝世,李先念送棺木安葬,以表达对这位革命老人的敬意。
“爷爷言传身教,让父亲和我都对部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后来,袁崇国的父亲走进了部队,他自己也走进了部队。“部队锻炼了我们,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
虽然离开了部队多年,袁崇国希望参加这个活动,再次亲身感受部队的生活。
本版图片记者何晓刚 周迪
通讯员张云飞 袁文涛 贺勇辉 摄(除署名外)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