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税:富民强国税改先行

09.07.2014  10:52

  经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正式拜管仲为相。在经历长勺之战后,齐桓公痛定思痛,接受管仲富民强国的战略。管仲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他“依靠经济税收改革富民强国”的治国方略。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承齐国君位。而在他即位的第七年,齐国就开始在诸侯中脱颖而出,即位35年后,齐桓公位居春秋诸侯之首。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为什么齐桓公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大业呢?客观地说除了他本人深谋远虑、从善如流、励精图治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一个财税高手的鼎力相助——谁呢?他就是被后人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可以说,正是管仲实施的一系列经济税收改革,快速助推齐国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然而这个管仲呢,在出任相国之前,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国君被杀。齐桓公,就是当时的公子小白,和他的哥哥公子纠都流亡在国外。这弟兄两个,正是继承齐国国君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管仲当时是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老师,为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在双方一决雌雄的关键时刻,曾箭射齐桓公。幸亏那一箭射到了齐桓公的衣带钩上,齐桓公趁机“诈死”,才保住了性命。自此,齐桓公便视管仲为死敌,在争得齐国国君之位后,齐桓公欲杀管仲而后快。
  然而,齐桓公最终非但没有杀死管仲,反而拜他为相国,让他主持政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切还要从管仲的老朋友——鲍叔牙的举荐说起。
  经商的最高境界是经国
  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同时也是齐桓公的老师,曾为齐桓公登上君主宝座立下汗马功劳。齐桓公即位后,旋即请鲍叔牙出任相国。可令齐桓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鲍叔牙不但拒绝了他的美意,反而向他推荐了管仲。
  齐桓公一听很惊讶:“师傅,您没开玩笑吧?这管仲可是我的仇人啊!”面对齐桓公的惊诧,鲍叔牙是一脸郑重:“君上,您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任用管仲。可以说,这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大,您千万不能失去这个人才啊!”
  “成就大业?”正好拨动齐桓公的心弦,他马上来了精神:“那,管仲的高明之处究竟在哪儿?”“君上,我和管仲都是颍上人,对他我非常了解。”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详细地介绍了管仲的传奇经历和过人之处。
  管仲,名夷吾,是姬姓的后代,本与周王室同属一脉,但后来家道中落。管仲幼年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通达明理的母亲望子成龙,对他要求非常严格,让他苦读祖上留下来的各类藏书。这使得管仲小小年纪,就通古今,明事理。
  长大以后,满腹经纶的管仲没有走寻常路,而是另辟蹊径,选择去给名门望族养马。管仲认为,这样不仅能挣钱养家,更便于接近那些名人贤士,达官贵人,借此增长见识、解疑释惑。这段经历使管仲的见识不同于常人,凡事总能提出独到见解,想出新奇点子。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到齐国做生意。因为管仲家贫,鲍叔牙家境富裕,本钱就由鲍叔牙出,而管仲呢则负责出主意。两人就这样一同来到齐国。他们发现,齐国盛产彩色丝绸、布帛和鱼盐。看到丝绸利润很大,鲍叔牙不淡定了,本来说好只负责提供资金的,却忍不住出起了主意,提出应该“挣富人的钱”,去经营丝绸。可结果呢,却是投入很大,盈利很少,最后还亏了本。
  困境之中,管仲提出了他的观点——贩丝绸其实不如贩食盐挣钱。此话怎讲呢?管仲认为,丝绸只有富人才穿得起,而眼下诸侯纷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能穿得起丝绸的富人越来越少。而盐呢,是生活必需品,人人都离不了,再穷都得买盐吃。为了说服鲍叔牙,管仲还算了一笔账。《管子·海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管仲认为这样算下来,人均每月吃盐三升多,一千人的月吃盐量就是三千多升,如果每升挣一钱,那就是三千多钱。那一万人呢?十万人呢?
  管仲的这一分析,让鲍叔牙为之一振,这个点子好啊,不光富人的钱要挣,穷人的钱也不轻易放过!最后,就靠着管仲的金点子,两人赚了个盆满钵盈。按说,生意做得好好的,继续发财多好,可总是不走寻常路的管仲却提出不干了,要转行。不经商干什么呀?管仲给出了答案:经商的最高境界是经国,就是治理国家。
  于是,在管仲的建议下,管鲍二人凭借贩盐积累起来的财富,在齐国各自找到了一份谋士的差事。结果呢?鲍叔牙倒是干得稳稳当当,顺风顺水,而管仲却在一年之内“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次被国君赶出朝堂。具体被哪个国君、因为什么被三次赶出朝堂,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管仲后来成为齐桓公哥哥的老师这段经历看,将他赶出朝堂的应该是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原因嘛,从管仲一贯的表现推断,可能是见解太独到,想法太奇特、太超前。而齐僖公不是爱折腾的主,于是就让管仲先一边歇着去!可管仲却闲不住,后来又应征入伍当了兵,再后来又作了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老师。
  听了鲍叔牙介绍的管仲的这些传奇经历后,齐桓公陷入了深思。鲍叔牙趁热打铁:“君上,纵观诸侯各国,相国一职大多由贵族担任。他们轮流世袭,高高在上,往往是因循守旧,不切实际。与他们相比,管仲经历丰富,眼光独到,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国君您要想成就大业,需要的就应该是像管仲这样的人啊!”
  鲍叔牙对管仲鞭辟入里的分析令人信服,识才爱才、甘为人梯的品质更让人感动。齐桓公呢,也是一代明主,心中有梦,所以在鲍叔牙的再三劝谏下,齐桓公最终改变了诛杀管仲的初衷。
  管仲治国战略走上前台
  于是,齐桓公召见管仲,安排了一场题目为“治国之道”的面试。通过这次面试,齐桓公发现,这管仲果然知国情、有谋略、重实干,特别是在如何筹集国家财税方面,体现出商人特有的精明。而管仲通过经济税收改革,实现富民强国的思路,更是让齐桓公耳目一新。这场面试最后变成了酒逢知己、将遇良才的开怀畅谈。据说,君臣一谈就是三天三夜。
  不久,齐桓公正式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还将管仲尊称为仲父。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磨砺,管仲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舞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此时的管仲,踌躇满志,暗下决心要作出一番事业。可这个曾经是齐桓公仇敌的管仲,能被齐国的满朝文武认可吗?他的治国方略最终又能否顺利带领齐国走上振兴之路呢?
  这一天,齐桓公主持了一场廷议,讨论兴国安邦之策。管仲一走上朝堂,就立刻遭到一些旧贵族的冷嘲热讽。“他不就是那个多次被先王赶出朝堂的疯子吗?”“是啊,他在战场上那是‘三战三走’的鬼兵啊,冲锋时慢过蜗牛,逃跑时赛过狡兔。”“这家伙阴险狡诈,曾暗射过君上一箭,君上的性命差点丢在他手里啊!”
  面对众人的纷纷议论,管仲是神情自若。齐桓公见状,忙岔开话题:“诸位大夫,今日有要事相议。眼下诸侯纷争,我齐国要不要成就大业?又该如何成就大业呢?”
  一听这议题,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应该说在成就大业这个总方略上,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成就大业、或者说通过什么途径来成就大业这个具体方略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一派以管仲为代表,认为“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如果国家的内部事务都处理不好,对外发动战争也不会成功。而其中管仲更是明确建议要依靠税收手段增强经济实力,凭借经济实力成就大业。
  而朝中的一些老贵族,也是当时反对管仲做相国的人,这里,我们权且将他们称作“倒管派”,则发出了完全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诸侯纷争,本身就是弱肉强食的事情,要想成就大业,就要优先扩充军队,加强军备,通过军事打击的方法征服对手,依靠军事扩张成就大业。
  双方争执不下。那么,齐桓公最终会听取哪一方的建议呢?齐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桓公作出决定:出兵伐鲁。就这样,管仲与“倒管派”之间的第一次对抗,最终以管仲的失利而告终,管仲“优先发展经济”的治国方略也就此搁浅。那么,这次出兵伐鲁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684年春,齐军和鲁军会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后面的结果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在危机关头,鲁庄公大胆起用隐士曹刿为帅。在曹刿的运筹帷幄下,鲁军凭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齐军大败。
  齐国败北的消息传来,齐桓公傻眼了,这一仗令齐国辎重损失巨大,士兵伤亡数万,一时土地荒芜,孤鸿遍野。更糟糕的是,全国上下士气低落,刚刚稳定的国内形势再次动荡起来。面对这一结果,齐桓公痛定思痛,终于“归而修其政,不修于兵革”,开始转变思路,整顿国内政事,不再增加军备。
  长勺之战的败北,让齐桓公暂时放弃了扩军备战武力成就大业的初衷,并开始接受管仲富民强国的治国方略。至此,管仲也真正获得了齐桓公的信任,正式走向前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政治经济改革,实施他“依靠经济税收改革富民强国”的治国方略。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