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税:“官山海”寓税于价筹收入
“官山海”政策的实施,开创了我国盐、铁专卖制度的先河。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特定商品的方法,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模式,成为多数王朝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的一个法宝。
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国后,采取了“均地分力”、“相地衰征”等一系列经济税收手段来安民富民,齐国很快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然而,齐桓公是一个有凌云之志的君主,小富即安不是他的最终追求,他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大业。尽管在经历了长勺之战的惨败之后,齐桓公暂时认同了管仲先发展经济的做法,但他始终认为,争雄天下、兼并诸侯,终究还得靠打仗。
没有经济基础的仗不能打
眼见着国内一片欣欣向荣,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齐桓公便迫不及待地厉兵秣马,加强军备了。
仅公元前682年1年,齐桓公就修甲兵10万人,战车5000辆之多。就在齐桓公兴冲冲地走出军事争雄的第一步,大力加强军备时,管仲却一瓢冷水泼了下来——“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齐国危矣!”
面对管仲的反对,齐桓公很是惊诧,质问道:“仲父呀,当初劝我要‘先安民,后富国,再争雄’的是您,现在国家安定富裕了,阻止我增强军备的还是您,没有强大的军队,怎么能称雄诸侯呢?”
管仲反问道:“君上,您想过没有,军事的强大靠的是什么?军事的强大,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资、精良的兵器、高素质的士兵和及时准确的情报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这都离不开强大财力的支撑。只有坐拥无敌于天下的财富,才能有无敌于天下的军队。敢问君上,一旦发兵打仗,这10万甲兵、5000兵车的花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这钱从哪儿来?”
“这没什么难的啊?”齐桓公应道:“之前仲父您的税收改革效果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如今我们打仗缺钱,可以继续加征税收嘛!”
“君上,那么,这税您准备向谁征收、怎么征收呢?”
齐桓公胸有成竹地说:“国内这么多百姓,我们可以找他们收人头税!”
管仲连连摇头:“君上,不可啊!一旦仗打起来,我们仅剩下20余万壮劳力,能收上足够的税吗?”退一步讲,就算您一时能收上税来,这仗打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军需物资要不断供应,士兵伤亡要救济,立功将士要奖励,这个无底洞靠人头税能填得满吗?”
齐桓公可坐不住了:“这争雄天下,要充盈国库,还不能向百姓多要钱,这钱从哪里来呢?”
管仲笑道:“君上莫急,咱们有快速致富的门路!这钱虽然不能直接向老百姓要,但可以向山海资源要!”
听了管仲的话,齐桓公满腹狐疑,这管仲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又怎么向山海要钱呢?
“官山海”迅速为齐国积累财富
管仲向齐桓公献上的计谋,叫做“官山海”。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官山海”。
先说这“官山海”的“官”,是国家管理的意思,而“山海”呢,则分别指山中出产的铜铁、海中所产的食盐等资源。说白了,“官山海”就是要将国家的盐、铁统一管理起来,百姓在国家的监管下,从事盐、铁的生产,最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进行盐、铁专卖。
这管仲为什么选择向盐、铁资源要收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盐、铁是齐国的绝对优势资源。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归属于九州中的青州,北面渤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鱼盐资源丰富;而齐国南部以泰沂山区为主的鲁中丘陵地区,则是铜铁矿藏丰富。
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齐国拥有悠久的海盐生产和贸易传统。话说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有功,武王便把临淄分封给他,这块封地就是齐国的前身。早在姜子牙治理齐地的时候,就“通鱼盐之利”,鼓励老百姓靠海吃海,生产海盐,发展特种经济。也就是说,齐国之前就是靠鼓励百姓自营盐、铁,特别是海盐,来解决温饱、增加收入的。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齐国早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海盐贸易大国。
可见,这“官山海”的确有些道理。但这并没有打消齐桓公心中的疑问:齐国祖祖辈辈都在生产海盐,可并没有积累起富甲天下的财富。这管仲的“官山海”看似新瓶装老酒,能够收到奇效吗?
面对齐桓公的疑问,管仲信心满满地说:“君上,我来给您算一笔账:您看,针、剪刀、犁铧等铁器是百姓生产的必需品。别的不说,就说这针,如果每根针加价1钱,销售30根针就有30钱,这就相当于一个百姓的人头税了!这样一来,仅铁器专卖一项就抵得上您原本想要新增的税款数额。而盐呢,是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要吃。据我统计,1户人家中,成年男子每月要吃5升半左右的盐,成年女子近3升半,小孩近2升半。每人月均食盐3升,每升只需加价2钱销售,齐国近50万户人家,每月就能带来1500万钱的收入。仅这两样,就比您各种名目的税收所得多多了。”
的确,现在来看,与齐桓公加征新税的办法相比,管仲的“官山海”是以寓税于价的方式来筹集收入。这样征税的好处在于: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适当的加税销售就能取得巨大的收入,避免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保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这样无税收之名而行税收之实,缓解了因征税带来的社会矛盾,使长期的税收有了保障。
敢情这“官山海”还真有戏!齐桓公忙问道:“您快说说,咱们怎么个‘官山海’法呢?”管仲接着向齐桓公解释道:“无论是‘官山’还是‘官海’,咱们都放手由百姓来开采、生产和加工。国家只需统一收购和销售成品。这样一来,国家只需用略高于成本的价格从百姓手中购买,最终对铜铁器和食盐统一加价销售,便能取得巨大的利润。”
齐桓公大喜过望:“哎呀,好你个仲父!没想到,这‘官山海’,仅靠‘官山’就能收上来我想收的税款,‘官海’里还有近1.8亿钱的利润,并且都对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副作用,高,实在是高啊!”
管仲紧接着说道:“君上,这1.8亿钱不过是毛毛雨而已,这里面还有更大的利润啊!”什么?这利润还只是零头!齐桓公惊呆了。
管仲接着说道:“旁的不说,仅海盐一项,就可以为齐国带来惊人的财富!为了不扰民生,我们对内销售食盐不能过度加价,但对外销售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天下产海盐的国家首推我们齐国,而梁、宋、卫、赵等内陆国家,食盐主要依靠咱们供应。我们可以把食盐囤积起来,等到市面上的盐少了,价格必然会提高。食盐是百姓的必需品啊,盐吃少了就会浮肿、全身无力,更不用说去保家卫国、行军打仗了。您想啊,咱们牢牢地抓住了这些国家的命根子,到时候,那食盐卖啥价,还不是咱们说了算!”
齐桓公不由得喜出望外!“官山海”旋即推行。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来年春天,仅‘官海’一项,就赚得盆满钵满。由于齐国控制食盐出售,“国际市场”上的盐价一路飙升。齐国最终以40倍于成本的价格把食盐卖给梁、赵等国,“得成金万一千余斤”。
“官山海”迅速为齐国带来了财富,特别是海盐贸易给齐国带来了暴利。然而,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一个隐患悄然产生了。什么隐患呢?盐、铁走私!
就拿“官海”来说,由于海盐由百姓自主生产,这也就意味着,生产环节不在国家的掌控之内。一开始百姓还能自觉自愿地把全部食盐卖给国家,可随着“国际”盐价翻着跟头往上涨,少数盐民将部分海盐悄悄留了下来,不卖给国家,而是暗地里,以低于齐国海盐“出口价”,销售给他国,通过走私海盐牟取暴利。私盐一旦泛滥,别国自然不会去买价格相对较高的官盐。齐国为此损失惨重。而“官山”推行的过程中也遇到相类似的问题。铁是铸造兵器的战略资源,走私铁不仅损害了齐国的经济,更是危害了国家安全。
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他召来管仲:“为了遏制走私盐铁的势头,我决定对走私者从重处罚,您意下如何啊?”管仲答道:“君上,严惩走私可解一时之需,但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啊!这走私的产生,无非是因为国家收购价格低,百姓没有利润,而百姓又生活困苦,走私的利润巨大,只好铤而走险了。”
针对这个原因,管仲认为,要消除走私的隐患,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便是要制定合理的盐、铁收购价格,让百姓有赚头。为此,管仲制定了一系列让利于民的政策,特别是为了防止百姓走私铁资源,管仲把生产环节的大部分利润都分给了百姓。实行三七分成,也就是说百姓拿大头,取七成,国家拿小头取三成,坚持与民分利。不仅如此,管仲还“设鱼盐之利,以赡贫穷”,拿出“官山海”的一部分利润,来救济弱势群体,通过消除贫困来减少走私犯罪。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走私,管仲制定了严格的法令来保护盐、铁等资源,对违反者处以重罚。管仲建议:“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意思就是,只要是山中发现有铁矿矿藏,立即封山加以保护,对私自进入者,左脚踏进,砍掉左脚;右脚踏进,砍掉右脚。
严厉的处罚手段,再加上“与民分利”,使“官山海”很快成为齐国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迅速积累了一大笔财富。“官山海”政策的实施,开创了我国盐铁专卖制度的先河,特别是这样,由国家垄断经营特定商品的方法,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模式,也成为多数王朝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的一个法宝。从西汉到清朝,历朝历代以“官山海”为样本,将垄断经营的范围,由盐铁扩大到酒、醋、茶、药等,成为国家筹集财税收入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