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筑巢】徐楠:内蒙汉子的武汉情缘

14.10.2017  03:02

采访整理:何续亮

人物简介:徐楠,男,1985年生,内蒙古人。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至2017年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瑞士光源及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从事联合博士后研究。入选中组部第十三批“青年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2017年回国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利用大型同步辐射装置和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研究拓扑量子材料,强关联和低维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主要包括拓扑绝缘体、Weyl半金属和铁基超导体等。

回国缘起

记者:您回国之前是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最终选择回国?

徐楠: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千人计划”,这个政策能够为我们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能够让我们在学术上非常活跃的年龄段内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我身边的很多“海归”朋友也主要看重这一点。此外,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作为一名党员,我在2013年出国时就想着最后肯定要回国,为国家做一点自己的贡献,我个人并没有想过以后要留在瑞士。

记者:您的母校哈工大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都是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顶级平台,但是为什么选择来武大?

徐楠:主要是这所学校自身的魅力。作为国内最好的几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这一点吸引了我。此外,通过与学校的接触,我感受到了学校对青年人才的重视,这使得我们这些刚回来的年轻人能够迅速适应这个环境,能很快地开展工作与生活,因此我选择了武汉大学。

记者:武大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您第一次来武大有什么特殊印象?与您之前呆过的地方有什么差异?

徐楠:我2015年6月来武大面试,那是第一次来。我的总体印象是校园环境很优美。之后,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学校的历史积淀,也感受到了武大人的热情,感觉学校的整体氛围比较好。之前我一直呆在理工类学校,风格较为单一,而武大是综合性的,让我感受到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不仅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也显得热情洋溢,总体来说很有活力。

记者:您去过国内国外这么多地方,您对哪个地方、哪个时期最情有独钟?为什么?

徐楠:我觉得其实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难忘的时刻。每个时间段都在做着对应的事情,过着相应的生活。本科时期比较无忧无虑,而硕博阶段比较忙,跟着老师做科研,每天过得很充实。博士后阶段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压力和动力都多些。回顾之前,总体还算满意吧。

 

工作情况

记者:您日常的工作状态怎样?很忙吗?是否有来自学校、学院的压力,比如科研教学指标上的压力?

徐楠:我于今年9月1日正式入职,现在处在角色转化时期,比较忙。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责任、挑战。压力倒是谈不上,学院领导更多的是给予帮助、建议为主,包括一些具体工作的指导。

记者:您是今年武大高等研究院新进的博导,目前有承担教学任务吗?学生招收情况如何?质量怎么样?

徐楠:因为我是这学期刚来,所以目前还没有安排教学任务。虽没有教学任务,但是我目前带3个学生,包括1个博士和2个硕士,最近还会再来一个推免的研究生。学生们都来自国内一流学校,整体生源质量都不错。通过学院的老师们帮助,我在正式入职之前就和这些学生取得了联系,这方面我也比较满意,也觉得很幸运。

记者:能简要谈一下您在武大的研究方向、科研计划包括和实验室筹备情况吗?实验室要多久才能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您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怎么看?

徐楠: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凝聚态物理,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研究材料中电子的运作规律来找出性能更优化的光电子材料,为现今半导体工业、电路电子工业领域存在的材料问题提供新的可能。

因为现在的电子器件体积越发小,“如何更好地散热”成为一个难题。我们的研究课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就是研究一种特殊材料——拓扑绝缘体。这类材料的电子运动碰撞减少,材料发热也会减少很多,有希望应用于未来的新一代电脑芯片等元器件。

我们的实验室目前还处在筹备状态,计划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可以正常运作。也就是说,我的学生第一年上完课,第二年就可以进实验室学习一些基本研究和操作。

我的科研规划主要在于做出世界范围内有特色的研究,希望能够在特定领域与角度做出世界“顶尖水平”,争取在适合做、可以做的方面出些高水平成果,这也是我之前就一直在坚持的目标。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吗?与现在的同事相处如何?有什么合作?与瑞士的合作还会继续进行吗?

徐楠:这个可以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来看。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我就与许多机构开展过科研合作,比如德国马普所、洛桑高工、瑞士光源等,以后的科研还是会继续与他们进行合作。国内的合作架构主要是中科院物理所、湖北省的高校和相关实验室,最重要的还是与校内老师的合作。

此外,我所处的高等研究院重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所以我也会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开展合作,通过学术会议、日常探讨来相互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希望能够在交叉学科找到新发现和突破点。

记者:学校在招聘时给您承诺的条件是否兑现?

徐楠:学校所承诺的优惠政策,条件和个人薪酬都充分兑现了,整体我觉得很满意。科研经费方面学校给的也比较充分。目前我住在学校附近,上下班也比较方便。

记者:您的学习和工作跨越了很多地方,能谈谈国内和国外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差异吗?

徐楠:因为我也是刚刚回到国内,所以对于国内外的这种差异并没有很多的感受。我个人觉得科研工作者并没必要太过追求指标绩效,更多的还是求新知,就是在不断追求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就我自己的学科专业而言,在国际上华人做这一块是非常出色的,他们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也有很多与我有过合作。

国外(瑞士)的优势主要的还是先进的设备,我所处的研究所是该国最大的研究所,有着世界驰名的大科学装置,所以说顶级的实验条件是其优势。但是我觉得国内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是独一份的,研究勤奋认真、工作优先,这是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优势。

记者:您认为学校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徐楠:基本上我目前觉得都很满意,包括服务、教研、行政方面的工作效率都比较高,态度也比较令人满意。

 

生活情况

记者:您与爱人是学习工作中认识的吧?您爱人也在武汉这边工作吗?孩子入学了吗?

徐楠:我和我爱人是在北京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爱人目前已经回到武汉工作了,学校进行了安排,而且包括入户这些手续都在学校走程序进行办理了。小孩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

记者:工作之余,您平常是如何调节压力和进行放松的?

徐楠:工作之余我主要是作为父亲来照顾小孩,陪小孩子玩,也有很多乐趣。

记者:您是内蒙人,之前也主要也呆在北方,基本上都是很靠北的地区,而武汉以前被称为“火炉”,在气候和饮食方面您能适应吗?

徐楠:我经历过的地方也比较多,所以都还是能适应。我觉得武汉这边的饮食其实很好,学校的食堂、校外的餐馆都觉得不错,气候方面包括天气、温度也都能够适应。

记者:如果以满分10分为标准,您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打几分?

徐楠:8分,剩余的2分是我准备再进行提升和优化的。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