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系多代累积而成历久弥新
新华网宜昌5月31日电(记者黎昌政、梁建强)端午节众多习俗,是经多代累积而形成的多地域文化因子聚合的结果,历经千年传承,历久弥新,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30日在“2014端午习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上说,端午节发端于先秦时期,历经两汉、魏晋多种习俗、经过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置换和聚合,至南朝梁代基本定型,其标志是一系列辟邪习俗与龙舟竞渡、食粽习俗等整合而成一种内涵深厚、节俗丰富的大型节日。这一过程中,楚文化因子的参与聚合起到了重要作用,楚文化崇巫重卜的精神特质正好与先秦五月五日驱邪仪式相契合,楚文化有利于端午习俗的生存发育。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向柏松介绍,古往今来,端午节形成了多种民俗,主要为辟邪与祭祀两大类型。辟邪如佩香囊,门户悬艾、菖蒲,挂雄黄袋,穿五毒衣、老虎肚兜,贴朱符、张天师像和钟馗像,饮菖蒲、雄黄或朱砂酒,沐浴兰汤等;祭祀如龙舟竞渡、祭粽、食粽等。
向柏松说,梁代后,端午节习俗进一步发展,向娱乐性、竞技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向提升思想境界方向发展。如辟邪习俗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比粽叶长短、戴石榴花等习俗;向竞技性方向发展,划龙舟习俗就演变成龙舟竞渡习俗,并衍生出打石仗等习俗;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就形成采药、制药、汲圣水、改善民众卫生等习俗,有人甚至说,端午节活动就是“全民卫生运动”。向提升节日内在意义方向发展,就形成全民祭祀屈原的习俗。今天,端午节习俗正向着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旅游观光方向发展,其“忧国忧民、团结求索、奋勇争先、乐观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被不断发掘。
端午节习俗众多,其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越王勾践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介子推说、纪念陈临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日新说,这些所纪念的都是有益于当地的名人贤士,各地关于端午起源传说中的人物,都是在原来各地仲夏所祭祀的人物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屈原主要是长江中游地区祭祀的对象。(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