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走心”的线上交流课

03.04.2018  22:23

记者:陈丽霞

听说新开了一门2个学分的线上课程,刚入校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生程同学撇了撇嘴,嘟囔着“在微信群里上课,形式主义而已”。

尽管如此,看着身边很多同学都修了这门课,程同学也只好“随大流”。随即,他被拉进了一个上课的微信群。

入群后不久,程同学发现,这个微信群成员“藏龙卧虎”,有来自实验室各专业的30余名“大咖”、青年教师和博士后,还有相关专业公司的业务骨干。程同学有点意外,但仍心存疑惑,这些人平日里素来工作繁忙,有功夫搭理我们这些“新兵”吗?

这门让程同学心存疑虑的课叫《素质实践》,从去年9月起开设,面向硕士新生,是实验室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每两周开课一次,本着求真务实、内容开放、形式灵活、自由交流、积极互动、严格要求的原则,针对研究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指导老师主持开展微信群线上讨论。

在群里,这些老师、学长、还有行业精英们,变身全能的专业导师、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他们轮流主持和参与深度讨论,并进行课后作业的点评。

第一次线上课程在某个晚上如期开始。第一堂课的主题是“我的学业规划”,由实验室党委书记杨旭和陈晓玲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同学们,新学期已经开始一段时间。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计划,是做好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基础。的确,第一课主题没有什么新奇,正如每个人的第一步,几无不同。但起点处的展望,却一定千差万别。这种差别,或许正是以后所有区别的开始……

指导老师的一番开场白后,有同学试着抛出问题,立即得到了老师们的刷屏式回应:

——“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利用武大的平台提升自己?

大学给我们的价值大致有三方面:科学文化知识、校园文化精神和校友资源。其中,校园文化精神不是走在校园里就自然能得到,要善于从老师和身边优秀同学做人做事的言行中去体会。

——“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既要学习又要工作,怎样做到两者兼顾?

边工作边学习,的确很辛苦,但是今天再多的辛苦,在你的人生中都是值得的。关于学习,建议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目的性地阅读文献,多思考、多总结,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自己喜欢思考问题但执行力不强,怎么破?

思考是一个好习惯,希望多在把握问题、解决问题上进行思考。人们有很多思考其实是无效的,因为它压根就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以是否解决问题来评价我们思考的价值和水平。如果我们不仅找准了问题,而且找到了方法,并真正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思考就变得很有意义。

……

在大约三小时的时间内,有80多个问题被提出来,每个问题至少有一至两位老师认真回复。据课后统计,光课堂讨论的内容就达两万字。这多少有点令程同学意外,看来,为了上好课,老师们还真的蛮拼的。

随后,这门课程先后以如何“”好硕士学位论文、如何生动地展示科研成果、你想不想成为志愿者、如何面对人生的烦恼、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学期学习工作总结、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等为主题,开展互动讨论。

不光课堂上要进行互动讨论,课后,学生们还要按照要求提交书面作业。然后,指导教师对作业要一一进行评分和点评,最后形成文档汇编,再反馈给学生们。

一次课后作业,学生们被要求按照“未来展望、学业目标、自身优势及不足”的结构来完成。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未来我想当个农民,尽自己绵薄之力,加速实现农业信息化,无人化。自身优势是家有薄田数亩、本科学过些许程序、硕士学大气遥感、在公司做移动测量,如果能把图像处理学好,再拥有几台无人耕地车,那么坐在家里舒舒服服种地指日可待……

对这份作业,实验室石岩老师给了最高分5分,并这样点评:“立志置身于未来的信息化农业进程,为家乡做出贡献,想法值得提倡。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创业。而对于创业,技术是核心,更重要的还需要有对相关发展态势准确把握以及有效寻找并融合团队成员的能力。所以建议在平时科研之余,可以对相关实际项目进行调研甚至参与其中,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成功!

从对个人素质及基本能力的关注,到逐步开展在学术和精神层面的探讨,课程内容由浅入深,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息息相关。而教师团队也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观点,倾情参与到课程指导与作业点评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回应与指导。

一学期结束,这门课程的课堂讨论、作业以及点评,被整理成册,字数多达55万余字,内容满满的全是“干货”。

已修完这门课程的程同学,在某次作业里写道:“刚开始我对这种上课方式真的不看好,但一学期下来,有那么多知名教授学者与我们互动,聊科研、聊生活、聊理想,还认真批阅作业,没有一点形式主义、假大空。这样的教育能真正渗入骨子里,成风化雨,历久弥香。

相较于线下教学,这门线上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师资源,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表达。这种新颖并贴近学生的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目前学生的反馈来看,反响很好。”杨旭说,实验室打算将这门课程坚持办下去,让它真正成为实验室师生思想交流的平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编辑:周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