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贤康:秉承百年传统 拥抱世界人才
秉承百年传统 拥抱世界人才
——校长窦贤康在第五届国际学科交叉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大家好,欢迎来自海外的学子们!
我昨天晚上从北京回到武汉已经凌晨一点了,到校后又与人商议了一个工作,凌晨两点半才睡觉。虽然很辛苦,但我很高兴见到大家,很希望把今天的报告做得更好,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能留在武大。这周我在北京参加2017年新晋院士在中央党校的培训,我觉得这个培训班对我非常有教育意义。培训班请了一些杰出科学家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们怎样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和今天的主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报告正式开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为什么我们欢迎大家到武汉大学来,实际上也是欢迎大家回到中国来。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现在我们衷心希望大家从世界回到中国!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到过那张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的照片,那种弱国的无奈,我确实感触很深,相信我们中国人应该都感触很深,因为我们中国也曾处在同样的位置。昨天在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陈希同志说了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他说打仗的时候,当双方实力存在一定差距时,实际上压力主要集中在军人身上;而现在,当历史把建设国家的责任交给我们这一代人时,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科研人员就应该扛起这个责任和压力。我们老一代科学家,像23位“两弹一星”元勋,就是以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为己任。大家知道,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好与坏、强与弱,从大的层面来讲,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从小的层面来讲,决定了一所学校办的好坏。
昨天我女儿搬家时,无意中把我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获得最高等级奖——郭沫若奖学金时写的一段话翻了出来,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国家和科大待我不薄,我只有努力来回报国家和科大。”当年我在面临是否回国的选择时,中西方国家在各方面还有巨大差别,包括生活条件、科研条件等,但是我到现在都不后悔当时回国的选择。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到现在,中国经济与科技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回想起来,我自己人生的二十多年参与了国家这样一个经济和科技的建设过程,并为之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有时候在和留在国外的同学交流时,总感觉自己的人生可能更有意义。
这里顺便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在中国科大毕业以后,又在科大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其中分管人事工作长达十年,大家知道,这些年科大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得很不错。我到武大来以后,有两点可能与别的校长不一样:一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是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过去武大也非常重视人才工作,我到武大以后,把一些好的管理办法和理念也引到武大来,所以我们去年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新增了70余名“国字号”人才,这个数量在国内大约排第五或第六名。今天我看到这么多的海外才俊来参加论坛,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武汉大学的人才方阵。
我先讲第一部分:“从世界到中国——归来正当其时”。
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而且中国是近代世界上主要大国里唯一受过别人欺凌而没有欺凌过别人的国家。所以中国对科技强国目标的迫切,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大家也能感觉到,现在中央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强,能给大家提供尽可能好的科研平台。
在中国从弱到强、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每一代科学家都承担了不一样的责任。钱学森先生那代中国人,致力于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用他们的努力为中华民族争取了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这一代人则参与了中国从贫穷向富裕的转变过程。你们现在很年轻,我现在年龄也不大,但是毕竟走过了人生50%以上的历程,反思自己走过的近30年,觉得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我都参与其中了,那种感觉还是挺美妙的,所以我相信你们也是一样。现在,我们国家制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目标,就是到205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强国。那么,当你们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反过来看你们走过的30年,在向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过程里面,你们做出了你们的贡献没有?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参与中国梦的实现。
大家知道老一辈科学家有很多的感人事迹。我今天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那就是郭永怀先生。在中国颁发“两弹一星”勋章的时候,郭永怀先生是唯一的烈士。他是在做完核试验后回北京的时候,由于飞机失事去世的。他牺牲时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大家把他们的遗体分开的时候,发现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里的资料保存得很好。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是江苏人,是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老一代科学家人性的光辉。我到武大来之前,曾经代表科大去医院看望过她,当时是想询问她的家属还有没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学校帮助。后来我发现他们家人都非常通情达理,老太太当时也基本上不能与人沟通了,只是看着你笑,但是我在病房里呆了三个小时。虽然我不能做什么事情,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后辈,我要向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表达自己的敬意。
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国外工作时,可以说都拥有非常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们在那个年代要做出回国的选择,比起我来说更为艰难。我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回国时,工资基本上是50多倍的差别。我当时在法国的工资是大约两万到三万人民币,回国后就只500元钱,差别也非常大。当然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武汉大学一定保证给你们的待遇不比国外低。我认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都有自己的责任!老一辈科学家在那样的条件下,能为了建设祖国的梦想毅然回国,现在大家已迎来这样一个人才最好的时代,还犹豫什么呢?
为什么我说人才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我讲几点理由:
其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他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座谈时讲,“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话讲得非常到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我相信中央会以更大的决心,以更有力的措施来加快中国人才队伍建设。
我一直非常尊重年轻人,青年千人计划我应该是主要的建议人之一。我们国家是先搞的“大千人”计划,但“大千人”计划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一部分千人计划入选者不能全职回国工作。当时,中组部召集我们几个大学管人事的副校长去讨论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是比较早提出要实施青年千人计划的。而且我一直认为院士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提携后学、培养年轻人,即使当选了院士,也绝不能以“家长”的身份自居,因为在学术上是不能允许有“学霸”存在的。不管有什么样的头衔,甚至获得诺贝尔奖,那只能说明你在某一方向某一问题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而已,没有哪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在那个领域比别人强。我是做空间物理的,从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来看,个人的恩怨与利益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大家不要贪念这些东西,一定要给年轻人腾开空间。
昨天下午,陈希部长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麻省理工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招来一名德国的博士后,水平非常高,后来学校想把他留下来,但是学校有个规定,在一个方向不允许同时留两个带头人。后来,这个博士后所在组的团队带头人就说,“那这样,你水平比我高,你进来接着做,我就不做了。”后来这个博士后拿了诺贝尔奖。要提携后学,还不局限于你不压制他,有时还要给年轻人腾开空间。我想告诉大家,在武汉大学,我们一定会给年轻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因为在科技领域,青年人一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国家层面看也是如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我们需要大量有本领、有理想的年轻人为国效力。
其二是经济高速增长。如今,中国GDP总量超过8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中国经济发展要靠转型,转型靠什么?主要靠科技创新。中国的科研投入已达3770亿美元,仅低于美国,且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可能在未来2到3年内,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就要排名世界第一了。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对科技的投入是比较大的。
其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在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根据学校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政策,包括支持强度、支持方式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配套文件,进一步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度,以鼓励更多的优秀海外青年回国工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正在加速形成。
其四是引才力度不断加大。我也到过不少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如此多的人才计划,你能感觉到各级政府对人才的迫切渴望。今年两会期间,湖北省主要领导也承诺支持武汉大学两亿人才专项基金。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回国以后做科研的条件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回归到主题,我想,不管你是海外的朋友,还是从国内出去的青年,我们期待你们到中国来。这里是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只要努力工作,一定会有好的发展条件。做好工作后,也一定能够得到最好的承认。
接下来我讲第二部分“从优秀到卓越——圆梦适得其势”。
大家知道,武汉大学拥有120多年的历史。我的经历比较有意思,从高校里面历史可能最短的学校来到历史可能最长的学校。在科大我们不怎么谈历史,因为科大历史比较短,1958年建校。从历史很短的大学来到历史很长的大学,从国内规模很小的大学来国内规模比较大的大学,从一个单一型的大学来到一个综合型的大学,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锻炼。来到武大的一年半,我已经开始深深融入到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大学里面。大家今天来到武汉大学,看到校园非常漂亮,漂亮的背后蕴含了很多历史。比如武大“九·一二”操场,就是因为毛主席曾经于1958年9月12日在此接见过武汉几所高校的学生而得名。
武汉大学的百年历史始终与民族命运同步,从诞生之日起就向着世界一流的卓越梦想在努力。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办大学,目标非常明确,就通过办大学搞人才图富强。自强以储才为先,武汉大学从诞生之日起,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武汉大学的历史也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历史。大家如果有机会去参观珞珈山“十八栋”,就知道,“十八栋”就是当年学校为了吸引一流人才在珞珈山上修建的高级别墅群。那时候中华民族面临国破家亡的困境,盖18栋别墅就是为了吸引一流大师,就是为了办成一流大学。老校王世杰曾说:“武大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准的大学。”老校长王星拱提出:“大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立国民的表率,在知识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论,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老校长周鲠生曾说:“要有一流大学的眼光,把武汉大学建设成全国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们一定要向老校长们学习,思考如何把武汉大学办得更好。
今天,武汉大学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近年来,学校在高水平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外开放办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校长,除了保证武汉大学正确的办学方向外,我现在有两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是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经费。在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人才引进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签约金额已经达到3亿多,我希望再过几个月我能见到5个亿。我算过,如果能有5个亿,就能够为武汉大学的人才引进工作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另外一个就是持续抓好人才工作。要让全校上下,从院长书记到学校领导,都形成重视人才的氛围。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未来几年里,为武汉大学留下300至500名像你们这样优秀的年轻人。
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话题,有几个数据我想说一下:2017年,在国家杰青的本科毕业院校里武汉大学排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在国家优青的本科毕业院校里面,武汉大学排名也是第二,仅次于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家优青的博士毕业院校里,武汉大学排名第四。这个数据令我比较吃惊,比我期望的要好很多。这个数据反映一个大学十余年前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武汉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我自己一直有个体会,花一些时间给本科生上课,多和学生打交道,对自身也非常有好处。它不但可以提高口才,还能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搞懂一件事情和把它讲明白,差别是很大的。所以,我希望你们回国稳定后,也能尽快投入到本科教学的第一线。
在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方面,我想提几件事:首先是去年武大首次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由工业科学研究院刘胜教授牵头,是2017年度唯一由教育部推荐获批的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能够获批这个项目,反映了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其次,武大还入选国家首批7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入选“新增国家高端智库培育计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另外,武大的文科一直很强,去年我们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居全国第四,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居全国第二。
武大的校友们也非常厉害。我来到武大后不久,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同志请一位武大校友和我吃饭。他说,武汉和武大的发展要发挥校友的作用,武汉市组织了一个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希望武大校友能给武汉引来一千亿元的投资。我当时很头大,想着一千亿元是不小的钱!后来,我们找了一些校友,到现在,武大校友“资智回汉”总共投资了3253亿元,这反映了武大校友绝对的实力。校友们也为学校捐了不少钱,他们向我做了承诺,会提供足够的“弹药”,来保障武汉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
另外,武汉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去年10月,我校倡议并发起了首届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今年1月,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首站即来到武汉大学访问。今年4月,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武大举行,我作为唯一的男性校长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在论坛上,我见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并有幸和她进行了深入交流。这都归功于武大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我是做空间物理研究的,我记得1995年回国时,那时候国内设备需要五百万、一千万、五千万……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没那么多钱,那时候工资也就五百元钱一个月。所以只能靠我在法国那边做过的数据工作,后来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数据渐渐就变得陈旧了,如果把八年前做的实验数据还用在文章里,就有学风问题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记得去年在当选院士时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有今天,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这话是发自肺腑的。我们现在正好赶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家出台“211” 工程、“985” 工程、“双一流”计划……,我们都是在得到了国家的很多支持后,才能做出一点成绩来。
现在衡量高校办学有个很重要指标是自然指数。在排名前50名的高校里,中国有7所,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指数虽然不能反映全部,但它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所大学在前沿科技上的活力。中国高校在稳步发展,稳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和人才的不断培育与引入。今年1月,武大公布了《武汉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绝对不是空洞的口号。武汉大学迈向卓越大学,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引进人才的氛围,态势已经阻挡不了了,所以非常期盼大家到武汉大学来,加盟武汉大学,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
最后我讲第三部分“从人才到帅才 — 立业恰逢其会”。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记得在2016年,在我来武大之前,我为中科大计算机学院引进了一个人才,他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是个70后。2016年我带他一起出国去招揽人才时,他曾对我说,“窦校长,我觉得你讲得都很好,但缺一点内容。”我很好奇,问他缺什么?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回国?人生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事业当然是很重要的一块,另外还有一块就是家人。我请父母去美国,他们过不惯,但我又没法经常回来看他们。回国工作后,至少我能经常跟父母在一起。”我相信在座各位肯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人生中,亲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女儿马上大学毕业,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每天忙忙碌碌,错过了她成长的过程,作为一个父亲我可能是不合格的。如果时间能够倒回,我会在她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想如果大家回到国内来工作,在事业上学校会全力支持你们,在亲情上大家也能有更多时间和亲人团聚。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归根到底取决于一流人才,我也一直非常尊重人才。我这个人一直比较低调,此前担任中科大副校长期间,一直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后来中科大校长建议我还是要表达一下自己的办学理念,所以我在2016年接受了一次媒体的采访,里面谈了很多我对人才工作的看法。在里面我说了什么叫“精品办学”,“小而精”,“小”不是追求,“小”往往是伴随现象,科大为什么搞得这么小呢,因为科大追求精。所以我到武汉大学来以后,也主张一定要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竞争水平。前不久,我接受了一个媒体的采访,标题就是“办好大学没别的招数,人才、人才、人才!”,如同拳击靠的是肌肉、肌肉,还是肌肉,办好大学靠的就是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去年,秉承武大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传统和维护学校学术尊严的校园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全体毕业生参加的、可能是武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毕业典礼。那天当我从主席台国旗下面转过身来,看到台下将近一万名学生时,我真正感觉到作为一个大学校长的责任。典礼本身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典礼所体现的尊重学者、崇尚学术和关爱学生的氛围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继确定去年为武汉大学的“人才强校年”后,学校党委把今年确定为武汉大学的“学生为本年”。
今年,武大还将拿出一到两个亿来打造公共实验平台。我记得去年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一个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实验平台不能用。我半夜给该学院院长打电话,我说:“院长你不用讲原因,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我只有一个要求,你尽快把仪器和平台对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开放。”今年学校在公共平台和大型设备上花了很多钱,包括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还有其他对公共实验平台有要求的学科,我们要逐渐把短板给补起来,就是希望在座的年轻人回国以后立刻有比较好的科研条件。
另外,有关人才工作、人才引进基金,我们是“一事一议”。我们会结合你的需要和工作的实际,谈工资待遇、科研启动费等。现在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签约金额已达三亿多元,还有一些正在谈,很快会达到五个亿。此外,国家还有一比一的配比,湖北省也大力支持引进人才,每年一次性预拨给我们两个亿,用多少给多少,所以我们会给大家提供比较给力的科研启动经费等。但是,我也要强调两点:一是要有感恩之心。当年我回中科大的时候,学校条件还很差,但当时学校把物理楼旁边保洁阿姨放拖把的小房间给了我当办公室,这对学校而言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我的很多师兄还是几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这件事情我一直记得,所以一直到现在到处讲中科大如何好。二是要热爱生活。回到国内你会得到很好的起步条件,但是大家一定要懂得珍惜这些条件,不要有特权思想,客观来讲国内也有很多优秀人才,要懂得去努力工作,以更好的成绩来报答国家和学校。
人才强校,人才立校。我们的人才工作理念是“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因凤筑巢”。这都是有相应含义的:筑巢引凤是指建大平台和大事业以引才,引凤筑巢是指量身定制干事创业的好平台,因凤筑巢是指以人才为先导的资源配置。为了保证青年人才的发展,我们关注青年,放眼未来,优先扶持,引育并举,给予空间,保驾护航,资源倾斜,重点扶持,我们会不断增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关注度,使大家在政策的指导下,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承认。
武汉大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大家如果能来武汉大学,不仅在科研上会取得成功,而且在生活各方面也会得到进步。比如我来武大以后,和很多文科老师打交道,从他们身上受到了很多启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加全面和客观。各位学子们,选择武大,成就梦想;加盟武大,共创一流。回到祖国来,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205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强国贡献你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本文由记者陈丽霞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实习生江颖、裘佳妮、彭馨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