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秸秆综合利用]襄阳秸秆能源燃料化利用年近百万吨
襄阳市秸秆2015年综合利用现状
襄阳当地企业利用秸秆制作的固化燃料
湖北奥科瑞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襄阳市2015年秋冬农作物种植面积示意图
图为襄阳市秸秆利用主要企业一览表
编者按: 去年治“水”,今年治“气”。2014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堪称史上最严水法;2015年省人大又通过《决定》,5月1日起全国首创:全省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引导农民将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禁烧,关键在于给秸秆找出路,做好综合利用。如今岁末将至,湖北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情况究竟如何?有哪些经验和值得思考之处?近日,荆楚网记者分赴全省各地粮食主产区探访。
荆楚网讯 记者张城 实习生董林哲 襄阳是长江流域首个年产粮食逾百亿斤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近700万亩,是全省第一粮食大市、第一畜牧大市、第二农产品加工大市。面对今年湖北省出台秸秆禁烧令,执行难度可想而知。而近日记者在襄阳市采访时,却发现了另一番光景:机械化还田率75%以上,燃料化利用率7.5%,再加上其他渠道的使用和消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全员上阵 ,禁烧留住一片蓝天
“尽管秋收季节襄阳出现了49个火点、黑斑,但总过火面积不足30亩,仅占秋收作物总面积的千万分之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夏收季节零星火点面积合计更是不到1亩地”。襄阳市环保局副局长朱华伟用这样的数据表明了襄阳禁烧工作的决心。
数据背后是大量的工作。秸秆综合利用,最大头就是粉碎还田。为了深入推进秸秆还田技术,襄阳市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机补贴力度,据统计,全市今年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4426万元,补贴联合收割机等适用机具4866台。通过这些措施,襄阳市带有切碎联合收割机总量超过了1万台。
“粉碎还田,成本肯定增加了,好在政府有补贴,我今年就领了1000元的补贴。”宜城市小河镇高庄村农机合作社一名丁姓农机手说到。不过,算起粉碎还田的经济账,他并没有感到压力。将秸秆还田,尽管秸秆打碎还田增加机械成本约20元,但是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约15%,实际上节约费用近30元。
根据襄阳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收割期,该市优良天气29天,去年同期为23天,PM2.5比同期下降了26%。2015年前11个月,PM10浓度同比下降14%。“不烧了好啊,不然到了收割季家里窗台上又是厚厚一层灰。”襄城区檀溪办事处麒麟村3组村民江行善直抒心声。
综合利用,各类企业各显神通
“秸秆禁烧,禁烧只是手段,给秸秆找出路才是目的。可喜的是出路已经有了,不用再让环保部门跳‘独舞’了。”襄阳市环保局副局长朱华伟用这样的话表达了他的心情。
襄阳四海牧业等数十家养牛、养羊、养兔企业,以每斤0.1元左右的保护价格,收购秸秆用作饲料转化;在谷城、老河口、宜城,凯迪绿色能源开发公司、安能热电公司等企业敞开收购秸秆,用于生物质发电。全市数百家食用菌企业也纷纷回收秸秆,用于发酵拌料、装袋育种。
湖北奥科瑞丰能源有限公司扎根襄城区欧庙镇已经6年了,专门从事秸秆压缩固化燃料生产。在厂区一个角落里,堆放着一堆已经压缩好的成品,褐色的块状燃料压缩地很紧实,但掰开后还是能看清由哪些原料构成。公司总经理张曙光介绍,该项目主要是将秸秆粉碎压缩成型,小麦、棉花、油菜、花生的秸秆都可以,加工中不需要添加其他辅料。生物质固体成型压缩块燃料,解决秸秆长途运输的问题,可供各类锅炉使用,是煤、天然气的补充燃料,燃料比天然气便宜20%至30%。
襄阳金抱莱秸秆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秸秆存储和秸秆饲料加工的企业,企业负责人黄世军跟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一个秸秆中间收购商按照一年三季,每季10天计算,每天打捆150亩,每亩地可销售麦秸秆0.15吨,每季可销售秸秆225吨,每吨的卖价是200元左右,入村收购价是150元,一年忙碌30天就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以用促禁”,襄阳秸秆循环利用率大幅提高。根据襄阳市农机办统计数据显示,仅能源燃料化这一项,相关企业(基地)就能年消耗秸秆93.5万吨,占到了秸秆可利用量的7.5%。襄阳市农机办副主任童泽军告诉记者,目前,襄阳全市新建、扩建、拟建秸秆利用项目14个,计划投资7.1亿元,建成后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可达100万吨以上。
产业升级,政策激励机制不可少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襄阳市仍有缺憾。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上述问题,以秸秆燃料化为例,就有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想把秸秆燃料作为煤的替代品推向市场,低端用户却并不认可秸秆燃料的环保作用,一味强调性价比,特别是煤价走低的时候,产品就销不动。而相比于天然气,尽管价格有优势,但环保指标不如天然气,高端用户也并不看好,所以企业目前仍在传统市场挣扎。
对此,襄阳市农委已经给出了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施一批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形成一个长效发展的机制。对于具体企业,要制定一系列覆盖面宽、针对性强的政策,从实际工作上带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