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考验的是转型升级执行力
评论:秸秆“禁烧”考验的是转型升级执行力
新华网武汉10月23日电题: 秸秆“禁烧”考验的是转型升级执行力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黄艳、李建平
秸秆在燃烧!
农民丰收的喜悦里,伴着浓烟呛出的眼泪。美丽乡村,罩上一层白烟;记忆里的乡愁,多了一份刺鼻气味。
秸秆焚烧,是一个多方不得益的“零和游戏”,必须解决,也迫切地需要解决。
近日,多地祭出各种“禁烧”狠招、怪招、绝招,拿官帽给干部压担,用扣款给基层政府施压,以拘留给农民设限,稽查队走村串户。
但是这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巡查队一走,黄昏来临,秸秆便开始燃烧。来自环保部的环境卫星的监测数据,10月12日至18日,全国秸秆焚烧火点423个,比上周环比增加174个火点,增幅70%。
“堵”多“疏”少,肯定是一个“死局”。地方政府的“禁烧”举措逃不掉“急就章”之嫌。
秸秆“禁烧”难,表面上是“出路”少而窄,但根子上还是部分地方政府转型升级的意识不足、执行力有限。
秸秆禁烧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一些地方政府转型升级的决心、耐心和信心。
当前多元化利用的出路并非没有。还田作肥,改善土壤有机质,解决土壤地力贫瘠的难题;用作材料,生产工业品,变废为宝,经济效益高;转化为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生态……
这些出路几乎都对应着高耗低效的传统产业。秸秆焚烧是个十多年的难题,但是解决它却必须用转方式、调结构、科技创新的方式。
长期解决不好的背后是,有的地方政府的畏难情绪,转型升级的困难大、障碍多,政府突破和决心有限;有的地方政绩观出了偏差,转型升级政绩来得慢一下,费大力气可能是给下任做嫁衣;有的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够,口号喊得震天响,措施却不沾手、不落脚。
年年狼烟四起的“秸秆季”并非一日之功,功夫在秸秆之外,也在“秸秆季”之外。
当前,要为新技术的转化、新产业的推广趟开一条道路,拔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即便多元化利用的措施落地有声,也并不能立竿见影,需要一边执行,一边完善,方能久久为功,久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