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脱贫攻坚见闻

08.10.2015  11:04

   扶贫贵在人心和“引窝子

   ——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脱贫攻坚见闻

  庙垭村地处秭归县西南,余王寨、系马桩、五龙温泉等“仓坪八景”出于其间,终因大山阻隔,未能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全村方圆32平方公里,13个组、1324户,3858人,去年人均收入5321元,其中,贫困户356户1005人,占到四分之一……

  9月9日,在郭家坝镇党委宣传委员甘新华的带领下,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一路颠簸,来到这个敢于跟山斗跟水斗的明星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我们所说的贫困不是绝对的贫困,而是相对的贫困。”谈起扶贫攻坚之路,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祖刚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路的问题。”王祖刚指着进村的猴(子潭)菜(之窝)公路说,因为路不好,旅游巴士开到这里就再也不想往里走,因泥巴路制约了前行的游客,投资两千多万元开发的村集体项目——五龙温泉,目前也还没有回本。

  在市县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决定将原来硬化过的3.5米的通村公路拓宽成7米。2012年开工的进山公路项目,在次年3月完成基础整理和拓宽后,因为后续资金没跟上而搁置了,目前尚欠外债300多万元。

  好在,该路的后续硬化工程已纳入“十三五”计划,承载着村民脱贫致富希望的温泉旅游产业有望重新崛起。

  药材合作社的幸福密码

  从村文化广场出发,沿着正在进行改造的河堤,我们来到“村明星企业”——秭归康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精明黑瘦的郭从奎堪称从“药贩子”到“大老板”的典范,通过流转村集体土地,建起了这家带动本村中药材种植近2000亩,辐射杨林桥镇、两河口镇等周边乡镇的中药材合作社。

  “合作社对外接单,接单后再跟种植户下单,种植户根据订单种植药材。”从2009年成立合作社,到现在已发展社员达132人,网罗种植户1228户。

  “以前同样的一个药材产品,村民种出来千奇百怪。”郭从奎透露,“通过农资统一采购,产品统一加工包装,质量一个标准,药材品质大幅提升。

  “一亩中药材到底能赚多少钱?”“品种不同,利润也不同,亩产平均赢利四千多元。”“就拿2014年来说,整个合作社产值428万,可分享红利50万,其中,返还社员35.7万元。”按此计算,也就是说,合作社社员除有卖药材收入外,合作社加工、包装销售的盈余返还,人均还可以拿到两千多元,相当于二次分红了。

  “以前是忙死还凑不齐订单,现在是有多少订单我们都不怕了。”郭从奎向记者介绍,因为跟其他合作社抱团成立联社,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即使药材价格大跌,种植户也不会受损。

  搬迁户一家的“其乐融融

  “既然中药材市场如此之好,为何全村万亩耕地里,中药材仅占两成呢?”“目前来说,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庙垭600米以下低山发展柑橘,600米至800米的山区发展茶叶,而只有800米至1200米的高山地区才以药材和核桃为主。”王祖刚介绍说,围绕着“多经产业富村”的思路,下一步将优化低山柑橘产业、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精细发展中高山药材、示范发展高山核桃。

  “半高山以上的贫困户,要不就是交通不便,要不就是老弱病残。”甘新华接过话茬,“对于那些偏远村民,一户一户可能垂直距离也就500米,可要修路估计修几公里也到不了。对此,除了加快改善剩余六七个组的通组公路外,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搬到山下环境更好的居民点。

  “这一片有近一半都是高山上的搬迁户。”穿过整齐划一的村民居民点,我们来到村道旁的一家搬迁户。郑家风家里有五口人,曾靠打工为生的儿子媳妇,依靠扶贫搬迁的政策和乡友支持,在山脚盖起了自己的房子,还经营起了村里最大的建材经营部。

  “山上交通不便,我们回家后也办过猪厂,办亏了,后来就在山脚租房子做小生意,情况也不是特别好。”在家看店的儿媳妇大方地介绍道,言谈举止间,尽显家和万事兴。

  扶贫有路,重在精准,贵在人心和“引窝子”。在驻村扶贫小组的指导下,该村因地制宜研究实施“五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我们相信,曾经大干特干的庙垭村人,一定会在这些带头人和“引窝子”的感召下,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记者 阮仲谋 张婷婷)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