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技术助力光谷高质量发展 6个项目签约落地武汉
对接活动中,中科院13个生物类研究所积极参加, 6个项目现场签约,15个项目上台路演,4家研究所进行成果推介,142项生物科技成果现场发布。
6个中科院生物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武汉东湖高新区
本次活动聚焦东湖高新区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等领域。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人工智能设计超耐热葡萄糖氧化酶项目、光电研究院的生物农业智能植保无人机稳定系统、水生所的鱼类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武汉病毒所的基于病毒相互作用宿主因子的抗病毒药物研发共4个项目与武汉企业签约,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投资意向签约,5个项目签约金额1.2亿元;同时,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签约,落地武汉东湖高新区。
142项生物科技类成果集中发布
活动现场发布了新型抗体类药物开发、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单位疫苗等142项成果,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螺旋藻产业化应用、5-氨基乙酰丙酸低成本生物制造、医用大动物产品转化、基于C-型单域抗体技术平台的新型候选抗体药物开发、红景天苷和天麻素微生物高效合成技术、耐药细菌感染的精准诊疗技术与产品等15个项目进行路演推介。
路演项目蕴藏千亿级市场 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发的以核心颗粒组装为靶点的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具有广阔的医学价值和市场前景。中国是乙肝大国,据保守估计,有近1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占全球乙肝携带者1/3。该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具有独特抗病毒机制和靶点的全新结构化合物,以乙肝病毒颗粒组装为靶点建立靶向性抗病毒化合物筛选体系,筛选获得两类结构新颖的抗病毒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哒嗪酮衍生物和异噻氟定(NZ-4)。目前,非核苷类小分子干扰病毒颗粒组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1.1类化学新药也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微藻生物活性物质的多维开发,以开发微藻来源的功能性天然产品为目标,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藻生物活性产品制备技术深度开发螺旋藻相关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螺旋藻是目前商品化生产规模最大的经济微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天然色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我国目前整个螺旋藻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但是仍然以生产藻粉原料为主,产品形态单一、总产值低。通过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藻蓝蛋白——螺旋藻多糖——γ-亚麻酸”分级分离技术,实现螺旋藻功能性产品提取的整体性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可作为原料应用于食品、营养健康、化妆品等领域,可延伸螺旋藻生物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和提高产业价值。该项目计划建成年加工800吨螺旋藻粉的生物制品工厂,完成国内生产资质申请和相关质量认证,获得市场准入证书及出口资质。引入合作伙伴,五年内达到年产值3亿元的规模。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佺研究员带领着团队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建立了肿瘤干细胞分析、鉴定技术,发现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分子—细胞型朊蛋白PrPc在结肠癌肿瘤转移中起关键作用, 并研发出以该蛋白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用于定量分选结肠癌肿瘤干细胞,并应用于临床肿瘤病人的检测,这些工作及成果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科院29个团队正在为光谷生物产业做贡献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东湖高新区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东湖高新区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通过出台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成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自2017年全市启动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以来,东湖高新区积极对接,主动参与,目前高新区企业和机构共承接了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207项,占全市签约项目60%。据介绍,东湖高新区与中科院的合作由来已久,在东湖高新区的支持下,中科院武汉分院的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双方共建了一批如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环境中心、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中科开物产业园、上海联影武汉总部基地等合作平台。中科院武汉分院聚焦生物产业,充分发挥中科院生物领域研究所的集群效应,在人才团队引进、技术平台建设、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与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环境中心合作,截止目前,中科院有6个研究所29个团队160余人在光谷生物城创新创业,为光谷生物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喻敏、张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