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报报道:加强科研体系建设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促进湖北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渔业报7月28日讯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焦泰文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坚持“科技兴渔”发展战略,2013年,全省水产品总量410.3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748.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838.5亿元,占全省大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4.5%。渔民人均纯收入12107元,为农民增收贡献28元,渔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0%。
主要成效
一、渔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一五”以来,全省各大科研院所累计承担品种选育、养殖技术等领域重大科研项目150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0多个,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达到300多项。
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一是一批特色种业企业脱颖而出。以特色品种为主的苗种研发成果,催生了“中科3号”、“长丰鲢”等20多家种业企业。二是一批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养殖。虾稻生态综合种养、池塘生态养殖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小龙虾、长丰鲢等10多个特色品种在全省大面积养殖示范推广。三是一批加工科技成果转化增值。淡水鱼去腥、鱼糜深加工等一批高新技术和发明专利在水产加工领域广泛应用,实现了加工增值。
三、科技研发转化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一是自主创新平台发展加快。二是研发中心建设势头良好。发挥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力量,以及水产企业产业优势,强强联合组建研发基地。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初具雏形。目前,我省黄冈、孝感、荆州等地设立水产院士工作站6家,带动地方项目、基地、人才建设的一体化,形成了推进科技合作的新机制。
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共投入500万元建设武汉、石首2个综合试验站,现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
五、渔业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渔业标准制订力度加大。全省制修订省级地方标准累计达27项。二是标准化示范创建成效大。已创建验收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市(县)6个,省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市(区)2个。三是标准化投入进一步加大。累计投入标准化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
主要做法
一、强化“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合作创新。一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署渔业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二是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定期与各个科研院所会商,研讨科研合作事宜。三是建好“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四是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长江中游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调56个科研单位加入该合作组织,开展长江中游特色水产品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一是出台纲领性文件。2014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二是推进分类改革。将各级水科所等科研事业单位保留事业单位编制,纳入公益一类,确保科研机构稳定。三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组建科技研发团队。
三、强化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一是增加省级项目经费投入。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科研经费。“十一五”以来,全省水产业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累计3.9亿元。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渔业科研水平。一是营造培养人才环境。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做到“三优先”。二是建立人才锻炼机制。制定培养规划,选派优秀科技干部到基层县市、龙头企业挂职锻炼,选调科研人员技术援疆。三是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建立考核机制,在省水科所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
五、强化试验示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办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二是大力开展渔业科技入户。三是办好渔业刊物。四是开展渔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