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财促发展 改革创新结硕果

25.01.2016  09:09

  湖北日报讯  五年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干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崇尚实干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五年来,我们注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应急谋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创新、助力转型,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坚持以人为本、理财为民,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绩效,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取得突破进展;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基础,不断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
        ——摘自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在2016年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五年锐意进取,五年竞进提质。
        回眸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份靓丽的财政答卷跃然纸上:财政收支实现新跨越、支持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管理绩效得到新提升、队伍建设收获新硕果。
        成绩来之不易,成就令人振奋。
        过去五年,是我省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全省财政系统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科学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趋势性变化,努力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全省财政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谋实策,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这五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省财政部门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找准稳、促、调、惠、防的关键环节,主动出击,定向发力,打破制度“瓶颈”,放大改革红利,激活发展动力。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实施“定向刺激”。以重大发展战略、重大产业规划、重点项目等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筹集基本建设资金88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夯实稳增长的基础;投入资金675亿元,推动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我省区位优势;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去年我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居全国前三。
        主动抢抓中央和省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省财政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筹集400亿元,引导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支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筹集80亿元,设立了7支区域性产业发展基金,助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施;筹集50亿元资金,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全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灵活调度资金助力县域发展。“十二五”期间,省财政累计调度资金555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推动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加速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省级城市建设“以奖代补”等财政性资金的放大效应。武汉、孝感、仙桃、宜城等地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稳步推进。
        勇于开拓创新、助力转型,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筹措资金30.7亿元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我省由科教大省迈向科创强省,五年投入财政科技资金458亿元,年均增长27.3%,推动高校院所研发经费管理制度等改革,研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机制;设立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采取基金制、股份化运作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着力优化财税政策环境,以“营改增”为抓手,全面落实中央结构性减税政策,整体减少税负90多亿元;建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在全国率先取消或暂停4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为企业减负近50亿元。
        出实招,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这五年,大块财政“蛋糕”切给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理财为民,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和省里各项民生决策,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措施实、力度大、范围广、影响深,有力促进了和谐湖北建设。“十二五”期间,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1667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4.5%,是“十一五”期间的2.85倍。
        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新机制。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超过2320亿元,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精准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打造民生财政。不断健全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全省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4962亿元,年均增长19.3 %。财政社保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社会救助、支持就业、库区移民后扶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教育文化事业得到有力推动。根据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教育资金投入3606亿元,年均增长20.2%,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支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大型科学仪器、光电测试技术服务、软件开发与测试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省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整合;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累计投入340亿元,年均增长17.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果显著。筹措资金587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十一五”期间的9.3倍;开展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存量资金清理,统筹使用,盘活存量;积极创新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研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深入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省以下法院、检察院财物省级统一管理,加大重点保障力度,有力维护了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
        求实效,推动财政改革创新
        ——这五年,财政改革蹄疾步稳
        全省财政部门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推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财税改革“打头阵”、“重头戏”和“切入点”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配套激励政策,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调动了市县推动发展、壮大财力的积极性。
        预算管理改革向纵深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基本覆盖所有政府性收支;探索试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全省所有的市县开始试编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全面实行预决算公开制度,在打造“阳光财政”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理财思路进一步开阔。探索建立财政资金整合与统筹使用新机制,坚持省级整合、市县统筹,“省里出料、县级炒菜”,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整合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财政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坚持改革从自身做起,全面退出部门项目资金的申报分配环节,退出涉企收费标准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工作,推进现代国库建设,实行预算资金支付单位法人负责制,改革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流程,推动职能归位,夯实监管基础;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创新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全面实行专管员制度;组织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充分履行财政投资评审职能,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效,财经纪律进一步严明。此外,财政法治建设、会计管理、国际财经交流合作、财政科学研究、财政信息化建设、老干部和后勤服务等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革创新,亮点纷呈。武汉、宜昌、孝感、荆门等地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多个项目入围财政部示范项目名单;十堰、襄阳、黄冈、随州等地深入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绩效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黄石、荆州、恩施、仙桃、天门等地创新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财政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鄂州、咸宁、潜江、神农架林区等地大力加强内部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财政管理绩效不断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弹指一挥间。这是艰辛备至、困难叠加的五年,是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五年,是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五年,是学习规律、提升能力的五年,是开创辉煌、收获硕果的五年。
        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克时艰的结果,更是全省三万多财政干部职工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展望新的五年,竞进提质,奋发有为,改革不停顿,“十三五”,湖北“财政”将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