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神考题大PK:人是怎么知道2+2=4的?

19.01.2015  17:57
网友上传的神题

  这些神考题你咋回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古代文学鉴赏与应用”:“小偷偷偷偷东西” 对出下联

  复旦大学:一个硬币绕另一硬币旋转,内侧硬币不动,外侧硬币转了几圈?

  华南理工:为什么饮料瓶一般是圆的,而牛奶瓶一般是方的?

  牛津大学哲学系:人是怎么知道2+2=4的?

  剑桥心理学系: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

  临近高校期末,各类期末考题纷纷崭露头角。在今年,越来越多的同学从往年的“考得好不好”“分数高不高”,转而关注“考的是什么”“怎么考”。昨日,成都晚报记者向我市多所高校打听,集结各校神题开展大PK,各路看官,你醉了吗?

  最接地气考题

  四川师范大学 职业素养选修课考题:

  如何看待职场潜规则

  “甲某在公司里看到有人报销了很多电话费,自觉不公平的他专门找到老板问原因。老板却含糊其辞没给他答案。甲的同事告诉他,多报销的话费是属于老板的小秘的,只不过借用了别人的名字,甲惊觉自己闯祸。”川师大大三学生王璐瑶向记者回忆这道意味深长的考题,“老师让我们分析甲的行为,我却隐约感受到了职场潜规则。”而学生周强则把问题聚焦在“老板的小秘”上。在他看来,这层关系可能是亲戚、朋友,甚至是情人。“这需要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社会百态,同时也不应像甲一样鲁莽行事。为了几百块电话费涉及他人私事,弄得大家尴尬。

  面对这道“神考题”,同学们一方面感叹出题老师用词犀利,一方面也感谢这种切合实际的教育。王璐瑶说:“这道考题反映了职场上的不公和无奈,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同时老师在平时注重结合职业素养理论和实际案例,给我们支了不少妙招。

  最通俗考题

  四川师范大学 巴蜀移民文化研究选修课考题:

  方言“瓜娃子”竟源自《西游记

  “‘瓜娃子’从小听到大,咋个来的还真不晓得。”当记者问及是否知晓方言“瓜娃子”的来历,川师大学生刘扬迟疑地摇了摇头。近日,这道题出现在了川师大选修课《巴蜀移民文化研究》的期末考试上,考倒不少同学。

  出题教师黄尚军告诉记者,该题的答案在他著作的《四川方言与民俗》一书中,在课堂上他也跟学生讲了很多四川方言词语的由来。“‘瓜娃子’这一方言词语,实际上源于《西游记》中‘刘全进瓜’的神话故事。”他向记者介绍,这个故事在四川地区广为流传,故四川人把“傻瓜”称为“刘全进”,而有的地方“全、前”不分,读为“刘前进”。该校大三学生矫健东是哈尔滨人,面对这样一道“考手艺”的神题,他直言只能靠蒙,“到四川来读书,自然想多了解巴蜀的风土人情。真没想到一句方言,竟然来自四大名著,也算长见识了。

  最高大上考题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系 大二期末考题:

  复制高校版武媚娘

  艳红袍,高发髻、土豪金簪插满头……成职院人物形象设计系大二学生陈箐的期末“试卷”一发布在网络上,立刻被广大网友围观。这份答卷源自该系今年的考题:做一个古装造型。陈箐历时4小时,花费380元复制的高校版武媚娘造型,被网友怒赞“酷炫吊炸天”。

  最近《武媚娘传奇》热播,爱美的陈箐自然成为此剧的铁粉。考期将近,她灵光一现,找到一张武媚娘重返后宫、势力大增时的剧照,作为考试的原型。对比剧照的装束,陈箐花了300多元选了一套与之相似的红色唐代女装,紧接着又去市场上花了80多元钱,淘了一套金色的配饰,再花钱淘到一个发髻、假发包。历时4小时后,一个妆容精致、强势大气的唐风美女出炉。

  最任性期末试题

  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 大三期末考题:

  用11个德语单词写诗

  考完德语高级写作的期末考试,西南交大学生直呼:11字诗歌嗨翻全场,这场考试太任性!出题教师张杨告诉记者,学生口中的“11字诗歌”,其实是德语的一种诗歌题材,诗歌必须包含且只含11个单词,共五行。“在德国,这种文体常用于对基础阶段学生的写作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特点的能力。

  学生沈彬彬告诉记者,老师只在上课时给同学们看了德国孩子写的以圣诞为主题的十一词诗,并告诉他们会在期末考试时考,其余再没有任何提示。“试卷上要求从春节、寒假、期末考试三个主题中选一个,用德语作一首11词诗,占考试分数的20%,也是‘醉’了。”虽然这道题任性了点,但沈彬彬觉得此题的趣味性和创作空间给他带来了不少成就感。

  附期末考试(题目)—

  考试啊 / 犹如高墙 / 既高又无止境 / 心塞啊,欲罢不能 / 把这堵墙推倒吧 / Semesterprfung / Eine Mauer / Lang und hoch / Seele ein und ausgesperrt / Zerst rt

  专家点评 〉〉〉

  点赞神题 但应避免三俗

  面对今年高校五花八门出题内容和方式,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称“必须点赞”。在他看来,过去死板的考题已经让大学生形成应试套路,能够掌握的知识少之又少。如今灵活接地气的考题,如“‘瓜娃子’的来历”,能使学生过目不忘;从前不久网友热议的川师“约炮”神题,到如今的“潜规则”神题,则让学生在考试中学会思考,了解社会百态,对其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大有裨益。

  但他同时指出,随着考题往形式多、内容接地气的方向发展,避免低俗、媚俗、庸俗显得很有必要。“考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若考题过多阐述,涉及三俗内容,却未落脚到知识点,势必影响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他建议老师把握出题的“”,切不可将“出题”变为“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