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科专家研讨“中国实践和中国话语”
光明日报武汉6月6日电(记者夏静 光明网记者张晶)本报联合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等召开“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为期两天,今日在武汉大学如期开幕。
此次研讨会是2013年由本报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的延续。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社科理论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武汉大学,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这一主题,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践行与发展,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的当代境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原则、方向和路径,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探讨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重要的是搞清楚思想方法。”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提出,立足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意识不断推动实践和理论双重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不断涌现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我们之所以还不够自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国实践、中国问题关注不够、了解不够、总结不够。”他强调,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必然是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也必然以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为立足点;衡量理论的好坏优劣,也必然以其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程度、力度、深度为标准。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植根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中吸取精华,从而建立起听得懂,能信服,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语言回应世界关切。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伟大实践足以支撑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好中国的实践、总结好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兴未艾。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以繁荣的发展和卓越的成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问题域和创新点。”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介绍了光明日报参与策划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的具体情况。他认为,如何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凝炼提升成中国话语,用中国话语讲出中国好故事,已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实践和中国话语打成一片,一定能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入新的境界,产生巨大效能。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介绍了研讨会召开的背景,武大哲学研究拥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底蕴,愿意与各单位携手,共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此外,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6/07/nw.D110000gmrb_20140607_4-03.htm?div=-1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6月7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