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换“穷业”:确保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中央部署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画出清晰路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1000万人。其中湖北搬迁30.63万户、97.79万人,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这些贫困户,大多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石山区、库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如此浩大的扶贫搬迁工程,在我省历史上实属罕见。
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脱贫、不落一人”决战决胜的关键工程,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抓落实。
全省各地迅速行动,抢抓机遇,当好先锋,务求首战告捷。
精准识别 系好第一颗纽扣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穿衣服第一颗纽扣扣错了,后面步步皆错。精准扶贫中,锁定贫困户如同系第一颗纽扣,尤为关键。
系好精准扶贫的第一颗纽扣,我省各地用心谋划,做细做实。
结合精准识别“回头看”,蕲春县对易地搬迁对象采取“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镇审核、县审定”的办法,要求部门干部、村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必须到户调查,必须在调查表上签字,必须见房见人见地,实现政策公开、评议公开、对象公开,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通过精准识别,全县易地搬迁贫困户由5428户减少到4515户。蕲州镇金鸡村上报初选的易地搬迁对象有19户,经审核后确定符合条件的只有1户,真正做到无水分、无争议。
宜昌市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传、发布公开信等方式,将搬迁政策送到千家万户。通过调查搬迁意愿、签订搬迁意向书、填写搬迁申请书,全市共锁定建档立卡搬迁户16080户43909人,比省下达计划数增加318户,减少1969人。
至5月中旬,我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出炉,确定全年实施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万户、26.47万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计划4年内完成,今年搬迁任务占总任务的27%。
按照省政府要求,6月中旬,今年的安置点将全面开工。
严守标准 预留发展空间
在农村,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农民喜欢建大房子,不少人因建房欠债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扶贫搬迁,决不能让贫困百姓因搬迁举债。
我省明确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按照国家“保障基本”的原则,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可以达到但不超过25平方米。2人户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但是,如果死抠标准,不预留空间,不少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并不买账。
5月19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次现场推进会在蕲春县召开。现场让人豁然开朗。
该县漕河镇刘榜、青石镇花桥两个在建安置点,55栋安置房正在浇筑楼顶,更多的还在加紧建设。这些安置房中,有五保户6人合住型,更多的是25、50、75、100平方米的一层户型和125平方米的两层户型。两户相连,造型别致,像是一栋栋双拼小别墅。“6人合住型是专为五保户设计的,按照一层设计,注重温馨、实用。其他户型则按照两层基础设计,为贫困户脱贫后加层预留了空间。”漕河镇党委书记郑维全说,这些安置房将实行交钥匙工程,确保贫困户“拎包入住”,贫困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户平均不突破1万元。
在崇阳县,则创新推出了“小户型、无产权”安置模式。该县在规划建设和后期产权处理上,对贫困户以保障搬迁基本居住条件为首要任务,既节省了投资成本,也减轻了贫困户筹资压力。
通城县则对“一人户”采取“集中安置、居家养老”的模式,由政府建设公寓性住房,产权属村集体所有。
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既严守标准,又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在创新中前行。
产业到户 解决后顾之忧
搬了新房,还要谋致富。我省各地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兴山县创新机制,让贫困户与新兴经营主体捆绑发展产业。政府为每户免费提供3000筒袋料、一个大棚,合计约1.4万元,贫困户基本不用出钱。龙头企业、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袋料、菌种、技术指导、保底价回收,政府按成活率结算,确保龙头企业、合作社每筒0.5元左右的利润,贫困户每筒3元至5元的收入。
为方便贫困户就业创业,建始县业州镇、来凤县翔凤镇、咸丰县忠堡镇依托邻近县城和产业园区优势,建设城郊型扶贫搬迁安置区;利川市谋道镇、恩施市红土乡依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就业岗位多的旅游服务区建设安置点。
阳新县确定了16个镇区集中安置点和237个村级集中安置点,各安置点一方面与产业配套,依托商贸区、工业园区、农业基地,确保搬迁户能脱贫、能致富;另一方面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点留得住人。
挪出穷窝天地阔。一批又一批的易地搬迁群众,正在奔向美好的明天。(张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