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之间显担当——高质量发展的湖北答卷
10月14日10时9分,随着最后一炉火红的铁水冒着雾气缓缓流出,61岁的武钢1号高炉永久关停。这座老武钢人眼中的“功勋炉”,建成时国内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累计生产生铁5400多万吨。
近几年,武钢关停的炉子越来越多:炼铁厂2号高炉,二炼钢厂1号、2号、3号转炉,7号、8号焦炉。
与此同时,武钢斥资数十亿元,实施炼钢、热轧等智能化改造,工人无需在炉火旁挥汗如雨,迈向绿色智慧钢铁新巨人的路线图日渐清晰。“破”“立”并举,共和国骄子武钢的历史性转型嬗变,成为湖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典型样本之一。
近年来,湖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奋力作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
加减之间,新旧动能快转换
深秋时节,极目远眺,长江烟波浩渺。
两幅滨江图景,令人感叹——
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内,方圆数百亩内,总投资100亿元的三宁化工60万吨乙二醇项目主体工程拔地而起,大件设备吊装工作渐入尾声。
三宁化工董事长李万清表示,借沿江化工企业搬迁之机,三宁化工淘汰落后生产线,引进世界一流技术、一流设备,新的智能化花园工厂明年达产后可新增营收80亿元,比2018年增长近70%,并可带动区域相关工业增值180亿元。
省经信厅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省沿江化工企业已完成关改搬转160家,化工行业技改投资增速达29.5%,高于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幅11.5个百分点。
镜头转向武汉。
中国信科集团虹信公司生产线上,机械手自动焊接、组装,工作状态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云端平台统一管理,生产无需人为干预。
这是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乘云而上”的智慧工厂,使得虹信的生产效率迅即提升30%以上。
有破有立,汰旧立新。两幅图景,勾勒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健美跑姿。
湖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转型发展包袱重、困难多。
“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湖北冷静应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心做好加减法。
精准施“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钢铁、煤炭去产能三年目标一年完成,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
减税降费,连续4年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3000亿元,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要素涌汇湖北。
万企万亿技改,刷新工业颜值——
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传统产业跃升“高精尖”。2017年起实施的“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000多亿元,借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让汽车、食品、石化、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发“新芽”,一批5G智慧工厂、无人车间、智能生产线相继建成。
“加”出成效,激活潜力。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以及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打造动力强劲的发展“双引擎”。
新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
电子信息、北斗导航、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2018年,武汉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集群营收突破5000亿元,其中光纤光缆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2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新兴产业,正以强劲增势为湖北高质量发展赋能。
创新驱动,构筑未来竞争力
9月2日,长江存储宣布量产64层3D NAND闪存,标志着长江存储成功走出一条高端芯片设计制造之路。
一年前,中国首款商用“100G硅光收发芯片”在信科量产并投入商用。“现在,我们又实现了硅光芯片提速的突破,研制出世界领先的4x200G硅光调制芯片样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科集团总工程师余少华透露,中国信科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统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金秋十月,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动能澎湃荆楚——
武汉光谷东,一条长8公里、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黄金大道”,勾勒出“芯屏端网”产业新主轴。
“黄金大道”沿线,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上9月刚点亮10.5代线的京东方,国内显示面板“三强”在会师武汉后全部投产。
目前,湖北“芯屏端网”产业链企业近400家。今年前8个月,光电子器件、显示器等核心产品产量增速保持在40%左右。
“黄金大道”,见证着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通过引领型产业的加速培育,构筑未来竞争力。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湖北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顶层设计擘画未来——
去年底,省委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勾画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中期蓝图,力争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万亿元以上。
政策链催发创新“核裂变”——
发挥科教大省优势,狠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平台建设,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十一条”,引爆科技成果转化“核裂变”。
前行脚步急促又坚实——
省经信厅出炉“‘一芯两带三区’布局产业地图”,按“全产业链、全地域、全要素”精准、具象谋划全省产业地图,为17个市州错位竞争以及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点燃创新引擎,“高精尖”亮点迭出。
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齐聚武汉;斗鱼、安翰科技、卷皮网、小药药等独角兽不断涌现,小米、科大讯飞等互联网明星企业“第二总部”集结,助力武汉迈向中国互联网“第四极”。
4名诺奖得主、58名中外院士为代表的大批高端人才聚集光谷。60家孵化器、103家众创空间,每年吸引20多万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日均新增科技型企业近百家。
2018年,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6年上升5位、跃居全国第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653亿元,占GDP近两成。
绿色生长,逐梦“黄金经济带”
曾几何时,87公里的鄂州长江岸线,非法码头林立,“僵尸船厂”盘踞;全省库容量最大的湖泊梁子湖围网密布,一批环湖工业企业肆意排污,水质不断恶化。
关停非法码头、拆除“僵尸船厂”;退垸还湖、禁捕禁围禁采;探索横向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对梁子湖区生态补偿2.5亿元……
鄂州打出“组合拳”,短短三年,情势大变。
如今,放眼鄂州长江江滩,林草繁茂,三江港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通江达海,亚洲第一大货运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光电子、新能源、电商物流等绿色产业方兴未艾,“空港新城、田园鄂州”的蓝图开始变为现实。
构建长效机制,环保立法“长了牙齿”。《水污染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等地方条例,对破坏生态实施终身追责;明确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条高压线”,线线带电;全省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都有了河(湖)长。
优良生态环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2年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单位GDP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今年前9个月,我省纳入国家考核的114个水质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96个,同比提升4.4%;214个城市黑臭水体,近九成已整治完成。
绿色,正在成为湖北经济越来越鲜明的发展底色。湖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为主要抓手,取缔非法码头367座、腾退长江岸线143公里,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绿色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化工企业不是“一关了之”,而是搬迁入园、转型升级。在宜昌,“清零”长江岸线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倒逼该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替代产业,经济质效显著提升。仅枝江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就聚集了华鑫光电等8家手机产业链上的光电子元器件企业,年产值逾10亿元。
“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精准化落地。”省发改委主任程用文介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正在为湖北经济发展皴染更美绿色。规划的91项重大项目已开工94.5%,累计完成投资近6000亿元。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黄石天矶智谷产业基地,一个个骨干项目正在打开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雄关漫道,征程再启。今天的湖北正以奋斗者的姿态,砥砺前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李剑军 吴文娟)
责任编辑:蔡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