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专家研究江城近150年城市空间 看武汉“化蛹为蝶”

16.03.2016  10:18

如果你仔细观察武汉市地图,会发现它好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以长江为界,三镇如同蝴蝶舞动的翅膀。很难想象,在1870年的地图上,这只“蝴蝶”只是依偎在长江边的两只小“虫蛹”。

昨日,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图析武汉:武汉空间结构和城市演变的形态学研究》终期成果出炉,显示了武汉从1870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化蛹为蝶”的历史变迁。

本次研究是中国城市研究史上首次针对特大型城市历史进程的形态学研究。所选的400余张历史地图,来源于档案、政府资料、书籍等公开信息,在对其进行梳理认知基础上,选择从1870年至今共8个重要时段的城市建成情况进行图析,系统地解读了武汉城市形态的发展历程。时间线起始于最早具有相对准确制图标准的1870年,此后分别为1910年、1950年、1970年、1990年、2000年、2006年、2013年,时间线的时间跨度逐渐缩短,也正反映了逐渐加快的城市发展进程。

记者看到,在1870年的空间结构图中,汉口作为港口城市向江河开放,武昌与汉口均在其城墙外修有护城河,三镇在地图上只有紧邻长江汉水的线性区域;到了1910年,汉口租界迅速扩张,汉阳、武昌也因张之洞新政中的工业发展带动快速发展;1979年至1990年间城市迅速扩张,此时武昌古城墙已完全拆除,产业项目催生大量单位、工业生活区,武昌中北路、汉口武商商圈形成;到了2000年,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区聚集发展,光谷和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雏形,城市已由中心城区向新城区外溢;新世纪以来,城市扩展速度更为明显,中心城区充分城市化,“环+放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城市向新城区快速发展。

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该研究如同给城市从小到大拍了一组照片,展示了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历程,描绘出武汉的“前世今生”。更有意义的是,在未来更关注民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等多元价值导向下,提供了一个图析武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引导业内和社会大众对如何保持武汉的城市空间特色、延续历史空间文脉、优化空间品质等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为武汉未来的城市更新、转型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链接>>>

三镇街区识别性差必须通过规划强化

在《图析武汉:武汉空间结构和城市演变的形态学研究》项目之一的城市空间结构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武汉三镇的空间结构各不相同。昨日,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在着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时,需要整体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弥补空间碎片化。

从1870年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看出,汉阳、武昌是城墙城市,汉口沿两江线性生长;到了1910年,汉阳向汉江跳跃生长,武昌作为城墙城市紧凑发展,汉口继续沿长江线性生长;到1950年时,汉阳基本没变化,武昌沿长江向北部扩张,汉口向租界区域拓展,发展重心北移;此后20年,三镇重心向长江下游偏移,汉口区域开始向汉江沿线拓张,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工业带动三镇全面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武昌开始向两湖和山体之间的马蹄状生长,汉口在自然边界内紧凑发展;进入新世纪,桥梁建设促进了汉阳、汉口协同发展,汉口因商业中心引导作用,沿北部堤防边界线性生长;之后,武昌和汉口形成了隔江而立的江南江北双核心,汉阳依附汉口线性衍生发展,武昌除主城区马蹄状更为明显外,也在朝远端产生线性发展趋势。

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武汉三镇结构各不相同,在2013年城市空间结构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碎片化,这使得城市空间结构不连贯,可识别性较差。这提醒我们,需要分析城市不同的空间类型,比如加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在未来的规划中对碎片化的空间加以弥补。

记者查看《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到:建设汉口沿江商务区,一定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恢复其历史风貌,再现百年老汉口的辉煌。另外,规划要依据各类历史建筑和街区空间类型特点及所代表文化特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开发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合适的多样化的高端功能,并强调历史建筑再开发中的公共性,打造高品质的特色化地区,使之成为日常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载体。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远景规划和此次研究的建言,是一脉相承的。

责编:宋菁